壹、成語解釋:
這個很好理解,哪裏是遠景,哪裏是草。比喻隱士出來做官。
二、成語來源: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
三、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謝安從隱居的東山走出來,在司馬桓溫做小官。他獨自給桓溫送草藥。桓溫拿出遠誌,問謝安為什麽它有兩個名字。謝安壹時沒有回答。參軍的龍浩說,山裏的藥叫遠誌,出了山就是草。謝安感到非常慚愧。
四。解釋和用法:
遠誌是壹種草本植物,根名遠誌,苗名草。龍浩答桓溫時,說是“處有遠誌,而處有草”,意思是諷刺謝安,所以謝安“很慚愧”。後來,這個代號被用來指隱居和仕途的區別;我也用小草謙卑地稱呼自己為卑微的官員。
典型形式:
胡(宋)辛棄疾:“山草慣稱,故今人寄當歸。”
恥於草(清)唐有增:“惟公門恥於草,亦以仙枝滋養雨。”
嘲諷(宋)陸遊:“當時嘲諷,雖是實事求是,合情合理。”
晁(宋)陸遊:“坐客笑晁,故人寄信當歸。”
(晉)元好問:“像山中的,只是地上的草。”
某草官(清)盧元昌:“某草官悲不吉,文章淚滿。”
草出於山(宋)陳:“草浪出於山,大隱為市。”(宋)陸遊:“草已誤山初。壞了下雨了妳想怎麽辦?”
(宋)辛棄疾:“看那奔來的笑和爭山。誰問,小草怎麽會有遠見?”
出山成草(宋代)陸遊:“我從前羞於出山成草,現在才知道,我佩服在水裏遊。”
草有長遠眼光(宋代)黃庭堅:“草有長遠眼光,壹生所依。”
草成空想家(清代)黃景仁:“草經時光成空想家,青楓將來損春心。”
藥從草出(宋)陸遊:“藥從山為草出,長為樹,為藤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