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柴火是中國的壹個古老成語。它告訴我們,要解決問題或消除災難,必須看清事物的本質,並以正確的方式處理。否則,問題只會變得更糟,災難會繼續擴大。
扛柴火滅火的原始故事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時嘉》:“況且,夫能以土地侍奉秦,猶如扛柴救火,俸祿無窮,火不滅。
《戰國策·魏策》:“以地為役於秦,如以俸祿滅火,不可止火。
《文子實誠》:“如果丈夫的水是渾濁的,魚會接他的手。1,政苛則民亂。想要的多,騙的就多。煩惱了,就不確定了。想要更多,就去爭取。不治療其根源,最後就救了。這和挖渠停水,帶薪救火沒什麽區別。
《扛柴救火》的翻譯
戰國時期,魏國壹直被秦國侵略。魏安王敖即位後,秦國加緊進攻,魏國屢戰屢敗。安祿王元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國連失兩城。第二年,魏又丟了三鎮。不僅如此,當時秦國軍隊正在直逼魏國首都,形勢非常危急。
韓國出兵救援,也是被秦軍打敗,魏無奈割地結束戰爭;但第三年,秦國再次進攻,奪取了魏國的兩個城鎮,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壹起打敗了魏、韓、趙的軍隊,殺了十五萬士兵。魏國大將莽茂也不見了。
魏軍連連敗退,使不安。此時,魏軍的另壹位將軍段也非常害怕。為了穩妥起見,他向安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停戰。安敖王非常害怕軍隊的進攻,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實現和平,就按照段甘孜說的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人,是蘇秦的弟弟,壹直主張“聯共抗秦”。他還敦促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當得知魏割地求和時,他對安敖王說:“入侵者貪得無厭。妳不可能用領土和權利來換取和平。只要是國民,就無法滿足自己的侵略欲望。
這就像拿著柴火去滅火。柴火壹根根往火裏扔,火怎麽撲滅?木柴燒完了,火才會熄滅。“雖然說得明明白白,但是膽小的安敖王只顧眼前的太平,壹味的委屈求和,根本不聽的話,還是按照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的壹大片土地割讓給了秦國。
到了公元前225年,果然再次攻打魏國,包圍了都城大梁,挖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消失,魏國最終被秦國所滅。
扛柴火滅火的啟示
面對強敵的打法,膽小的魏安‘王奧’看不到老虎和狼的本性。他只知道妥協退讓,割地換和平,換來短暫的和平。這無疑是抱著柴火滅火,其結果只會讓強秦的貪婪和欲望越來越強,最終只會落得壹個國破家亡的悲劇。
這個殘酷的教訓告訴我們,用錯誤的方法去消災,不僅不會消災,反而只會讓災難繼續擴大。它警告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難。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認真分析研究,找到正確的處理方法,才有助於解決問題,消除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