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成語,意思是:不偏不倚,兼收並蓄,和諧的生活態度。
延伸壹個更深層次的含義,就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理論,基本包括三種理論:(1)不偏不倚,碌碌無為;②指正義與和平;(3)中指是指“好”、“常用”、“漢用”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知識延伸;
拼音:zh zh ng Yong zh dào ao
同義詞:公正
反義詞:偏心,偏心,偏心。
用法:比較正式;作為主語和賓語;貶義
來源:先秦孔子《論語·永業》:“中庸之道也,是德也,是極窘也。”
造句:
(1)如果律師能夠秉持壹種和諧的人文精神,理性地摒棄中庸之道,將傳統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師的內在氣質,律師將會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更大的貢獻。
(2)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觸及的問題太透徹,就沒有味道和深遠的意義。表面上看,雖然膚淺,卻能直指靈魂深處。
(3)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庸作為壹種根本的生活方式,壹方面使人們普遍認識到行為的適度,從而避免過度行為的出現,這使得中國社會具有某種特殊的穩定性,這是其積極的壹面。
(4)佛教因其直抵本質的方式,歷代僧人都有所研究,但並不死板。所以中國佛教各教派之間並沒有激烈的沖突,這符合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
(5)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兩端保持相等的距離是最完美的平衡狀態。無論偏向哪壹方,都會破壞均衡。同樣,這也完全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