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議論文寫作中如何舉出恰當的例子?

議論文寫作中如何舉出恰當的例子?

議論文的例子用來證明觀點,增加說服力。事例與觀點是否壹致最重要,其次是盡量“新鮮”而不是“老芝麻爛谷子”。“勤奮”壹方面是“懸梁刺股映雪”,另壹方面“發現”是“瓦特的水壺蓋”、“牛頓的蘋果”——這些都已經是基本原理了,這裏就不多說了。

有效地討論例子。例證被引用後,要扣動論據進行分析,揭示例證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並與論據掛鉤,從而起到論證論據的作用。很多同學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往往會忽略這個環節,或者在觀點中加入例子,但是看不到例子進行分析;或者就事論事,分析不到位;或者東拉西扯,抓不住重點,因此,論證無力,沒有說服力。壹定要根據具體的例子選擇相應的討論方法,這樣論點才能有無可爭辯的力量。

下面是壹些優秀的文章,用實例說明符合中心:

說“順其自然”

“隨遇而安”又叫“隨遇而安”,舊版《辭海》對該詞有貶義解釋:“剝削階級所提倡的消極態度。在各種環境下,都要沾沾自喜,滿足現狀。”後壹句的解釋還是比較接近這個詞的原意,稱之為“消極的生活態度”難免有失偏頗,把這種態度貼上“剝削階級”的標簽就更不合適了。

平時很多人喜歡用“隨遇而安”這個詞來批評別人或者自嘲,以至於它成了安於現狀,不求上進的代名詞。小時候對這個詞的理解並不深刻。生活久了,我細細品味這四個字,發現它們不僅有很深的含義,還包含了兩層意思。“隨遇而安”者隨波逐流,“安”者可以理解為聽天由命,安於現狀;第二,可以理解為心靈不被不愉快的境遇所幹擾,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能保持平和安全的心態,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前者的“安全感”或許可以稱之為“被動生活”,後者的“安全感”則需要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甚至是超然豁達的心態,而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莊子有壹句話:“古代真正的人,他睡覺的時候不做夢,他覺得無憂無慮,他不願意吃飯,他的呼吸很深。”(《莊子?真正的人在道家的心目中是聖人,如果妳能睡而不夢,醒而不悲,食而不精,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均勻深呼吸,妳就壹定能與之共存。這種“平靜”當然是內心的平靜,而不是現狀的平靜。這種平和的心態不僅能讓人“睡不著夢”,還能讓人樂觀向上,永葆青春。蘇軾的朋友王定國有壹個歌女,名叫柔奴,面容姣好,善於辭令。她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首都,然後王定國搬到嶺南,柔奴也跟著去了。許多年後,柔努和王定國回到了北京。蘇軾遊覽王定國時,遇見柔奴,問她:“嶺南氣候不好嗎?沒想到,柔努回答說:“這個和平的地方是我的家鄉。””蘇軾聽了,心裏有所感觸,於是寫了壹首詩。詩的後半句是:“萬裏歸來的歲月越少,他笑得越多,笑得越香。嶺南應該不好嗎?但他說:“這個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在蘇軾看來,偏僻荒涼的嶺南並不是什麽好地方,但柔奴卻可以像生活在家鄉都城壹樣安全地生活。從嶺南回來的軟奴似乎比以前年輕了,笑容裏似乎有嶺南梅花的清香。這是對現狀感到高興和內心平靜的結果。柔奴如果到了嶺南,就覺得身在異鄉,處處不適應那裏的環境。當她從萬裏歸來,恐怕不會是“少年”,而她的笑容也可能帶著漂流的風霜,而不是嶺南的向梅。

“這份心安是我的故鄉”,直到今天,仍被無數漂泊者視為自我狀態和自慰的語言。有多少“異鄉人”無論在什麽樣的環境下都能心安理得,因為能安心。只有當妳心平氣和的時候,妳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專註於妳應該做的或者愛做的事情。抗日戰爭時期,在北平生活安逸的梁實秋先生為了躲避戰亂,搬到重慶,在郊區租了兩間窩棚。這兩個暫住地呢?梁先生在《雅舍》壹文中對它們的描述,不僅是“有窗無玻璃,風來時有亭子似的窯洞,有瓦有隙,下雨時老鼠漏如滴”。我不敢拿我的學識和才華和梁公比,但如果我就事論事,似乎還是值得壹提的。我在北京住了六年,搬了七次家。雖然最近三年半我租了壹套條件尚可的兩居室,前兩年半我住在七平米的小隔間和破舊的農家樂裏,曾經住在鬼的隔壁(房前屋後都有墳,墓地也就幾十米遠),但每次搬進“新房”,睡覺時難免會做夢,醒來卻無憂無慮。之後,我必須安排我的必要的家庭和整理我的日常用品。而寫出來的文章,或緊張,或嬉笑怒罵,或幽默悠閑,或平和淡定,有匕首有槍,也有浪漫,隨心所欲,不拘壹格。為什麽?只是因為心情不受環境幹擾。“我有幾把椅子和壹個長沙發,都有了,不要了。”《雅舍》裏的梁宮老公和兒子正是我想要的。

灰色/白色頭發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出現白發,俗稱“少年白”,這是壹種病。這種病也屬於“古代”。西晉大文豪潘嶽在《秋興賦序》中說:“余春秋三十多歲有二,始見二毛。”有兩根頭發的人有白頭發。三十二歲生白發,在少年白人之中。蘇軾《念奴嬌?《不歸之河》:“多情應笑我,早生法華。“看來,大膽曠達的東坡先生,也有少年小白之嫌。雖然他沒有具體說明白發的年齡,但可以稱之為“早”,估計不會過四十。雖然少年白是壹種病,但是除了影響容貌之外,對人的健康並沒有太大的危害。雖然太陽穴已經結霜,但是光滑濕潤的臉還是能證明他(她)還年輕,所以心理壓力不會很大。只有在中年漸行漸遠,臉上布滿皺紋的時候,頭側突然出現幾根銀線,才是真正令人震驚,生出蒼老之嘆。

“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人們頭上新生的白發,大部分是照鏡子時發現的。無論男女,有壹天早上起來梳洗壹番,看壹眼鏡子裏的自己,突然發現黑暗中點綴著壹兩根白頭發,心裏大概免不了怦怦直跳。而且壹頓重擊之後,大部分都會殺氣騰騰,要鏟除。然而,想要擺脫這種對時代無知的白發並不容易。鏡中的“我”所反映的動作與鏡外的我的動作方向相反,所以殺人的手指要在不知不覺中捕捉到那根離死亡很近的灰發,會費很大的勁。就算抓到了,也不壹定能壹下子拉出來。往往需要壹次又壹次的努力,幾番苦心才能快速得到。但這種“後急”很可能伴隨著後悔,因為這種除草連根拔起往往容易傷及無辜,甚至本該淘汰的也不幸了。壹個人壹旦過了不惑之年,頭發就會逐漸稀少,為自己本來就稀少的黑發做出不必要的犧牲是很遺憾的!

讓人又悔又恨的是,這種斬草除根的方法並不能讓白發屈服。他們帶著“殺了我,以後還有別人”的精神,以遊擊戰的形式不屈不撓地與妳戰鬥,突然出現在妳的額頭,突然出現在妳的耳邊,突然出現在妳的腦後,時而單打獨鬥,時而團隊出擊,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這是壹場持久戰,結果必然是白發的勝利。終於有壹天,妳會對日益壯大的白發大軍束手無策,以壹種無奈的態度讓妳的頭變色。妳讓頭變色的另壹個原因是,妳頭上的黑發開始像秋葉壹樣落下,不僅落下,有時甚至像秋風壹樣落下。這種秋風掃落葉,梳頭洗頭時常見。很多英年早逝的黑發真的讓人很無奈。當心愛的黑發變得柔弱,那些惱人的白發卻如勁松般剛強挺拔。如果妳不把它們連根拔起,它們永遠不會自己倒下。為了不讓妳的頭部形成大面積的荒涼,妳得給妳的白發壹個違心生活的權利。

妳給白發人生的權利,只是權宜之計。妳真正的目的是讓他們為妳工作。於是妳買個“黑洗”洗壹洗,去理發店加油(火局),壹心想保持黑。然而,雖然白發被迫接受了和平,但內心仍然對妳持不合作的態度。妳壹放松警惕,他們就固執地以英雄本色示人,憤怒地揭穿妳的虛假,指責妳受迫害,讓妳藏不住妳的白胡茬,或者妳的頭發斑駁斑駁,就像初秋的小草。最後妳還得為白發“無所作為”,或者更新妳固有的審美觀,以為中國人的頭發是風,銀須飄飄,這也是壹種仙風道骨的狀態。

“就像是春天的大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萬株梨樹的花瓣”,我的頭發雖然不像這首關於雪的詩,卻落到了像梨花的地步。然而,壹些梨花的花蕾已經開始綻放,在黑色的背景上驕傲地展示著它們的英氣。我有過驚嘆,有過痛恨,也有過掙紮,但職業特有的想象力讓我想提前看到這場掙紮的結局。於是我對自己頭上這種新顏色的出現采取了很自然的態度——明知黑色將被白色取代的局面不可逆轉,為什麽不冷靜!只有冷靜和正確,只是壹種消極的態度,在我看來,白發是壹個醒目的通知,告訴我生命的秋天來了;白發是無聲的警報,警告我不富有,力量不會強大;白發是我太陽穴上的銘文。每當我照鏡子時,它都敦促我努力工作,勤奮。歐陽文忠公言曰:“雖廟已改,試再聽老歌。”我沒有什麽黃金,但是瓷器也可以“喝,不要停喝”。至於老歌,我不僅喜歡聽,還喜歡再唱壹遍。唱老歌的時候,我暗暗喜歡,頭發變了,但童心不變。

飽受失眠之苦

壹個思想被擾亂的人,很難在幻境中遨遊;我睡不著,只好靠在枕頭上閉眼思考,或者凝視死亡,孤獨無人,煎熬等待黎明來到窗前。“夜不尷尬,魂不尷尬。”屈原的話可謂是失眠的味道。

失眠不是專治,不分地位、年齡、輩分,人人都可以品嘗。年輕人要上學,要求職,要擇偶,要為家庭和國家努力,失眠的機會很多。無論男女,壹旦到了“戀愛季節”,心裏都不會安寧。當戀人之間隔著壹層窗戶紙,難免整天猜測和衡量;窗戶紙爆裂的時候,我愛上了壹個霹靂(準確的說應該是兩個),特別瘋狂的戀愛,日日夜夜都在想。詩經?《關雎》裏有壹句話:“悠悠,輾轉反側”,悠悠,思念;輾轉反側,失眠也是壹種狀態。風雲突變,愛情就變成了失戀。雖然那些日日夜夜盤踞在腦海裏的人依然揮之不去,但浮現在眼前的不是溫暖的笑臉,而是冰冷的背影。當失戀的人想到丟了臉的人會重播自己曾經和別人壹起表演的節目,怎麽能不擔心和心痛呢?燒心斷腸的結果,少不了夜復壹夜的失眠。

中年是人壹生中最復雜、負擔最重的階段。很多人需要照顧老幼,就是要拖著家庭沈重的生活大車去爬山,要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或者為了壹個沒有實現的目標,或者壹個沒有滿足的願望去努力奮鬥。所以失眠的原因更多:要麽是因為調薪、評職稱、分房,要麽是忙著升職。或因事業挫折,或因生活問題,或因老人負擔,或因子女無用...古詩雲:“寒時知薄,夜長知短。”人到中年,有很多煩惱。如果妳不夠豁達,心情不夠淡然,斤斤計較名利得失,恐怕妳會知道黑夜比年輕人更漫長。

經歷過風風雨雨,上了年紀,就可以“萬事不離其宗”,與兒孫們其樂融融,安享晚年。但是,“人生不到100,人老是擔心自己是不是千歲”。有些人今天擔心孩子,明天擔心女兒,後天擔心孫子,甚至願意為兒孫做牛馬。有些人還執著於名利,執著於權力,希望自己的翅膀能遮蔽子孫,所以私欲更深。人生苦短,時日無多。妳可以在愛中活著,在恐懼中死去。每次想起來都難免會擔心。妳憂心忡忡,憂心忡忡,晚上經常睡不著覺。久而久之,只能通過服用鎮靜劑來避免失眠。

除了因為欲望和夢境太多而容易失眠之外,情緒的劇烈波動也是失眠的重要原因。範進中了樸刀,驚喜變成了瘋狂,要不是他嶽父殺了豬,他會興奮好幾天。淝水之戰,被金軍打敗,逃命的士兵“戰戰兢兢,以為是主將”。嚇到這種程度的人怎麽睡得著?因親友去世而“頻頻撫棺於穴,泣不成聲”的人,大概是因為極度的悲痛而夜不能寐;腐敗分子和犯罪分子十有八九是不安分的...

雖然失眠的滋味並不愉快,但除了神經衰弱的患者,三兩個晚上保持清醒並不是病。梁實秋先生說:“跌倒了,要翻來覆去,因為妳有恐懼,有障礙,有欲望……”反過來說,如果壹個人既沒有恐懼,也沒有障礙,那他為什麽不能墜入夢境?淡泊豁達的人很少失眠;而那些整天辛辛苦苦,自食其力的人,更是不擇床就睡得香,甚至大部分都不知道什麽是催眠藥和安定。

蝸居;臥具

“蝸牛身體,和我們的感覺是壹樣的,柔軟而膽怯。它需要壹個厚厚的外殼,經常要無意識的鉆進去乞求安全和保暖。這個厚厚的殼,就是父母、孩子、油瓶鹽罐組成的家!”這是冰心女士給家做的壹個比喻。不是來自冰心才會被稱為螺螄殼。《三國誌》載:三國時,焦顯、楊佩建造了壹座圓屋,形似蝸牛殼,故稱“蝸居”;陸遊有首詩叫《蝸居》:“蝸居四壁空,已百年矣。”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和蝸牛相比,有兩層意思。壹個是家是尋求安全、溫暖和休息的地方;二是指簡單狹窄的家,只能容納。

我羨慕蝸牛可以帶著它的“家”到處旅行,但無論離家多遠,我都不能像它壹樣住在任何地方,還是要鉆進這個固定在壹個地方的“殼”裏。我可憐蝸牛的低機動性。它只能在很窄的範圍內爬行,但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財力,乘坐交通工具外出長途旅行。不過,雖然我有蝸牛沒有的交通工具遠行的能力,但我的活動範圍還是相當蝸牛式的,因為我經常去的地方只有辦公室、菜場、郵局,活動半徑很少超過1裏。大部分時間,我像壹只呆在殼裏的蝸牛壹樣呆在家裏,閱讀和寫作來打發自己。

在我的蝸居裏,腳下沒有高檔的地毯,頭上沒有華麗的吊燈,墻上沒有無名的字畫,沒有盆景酒櫃的仿古架子。大部分家具都是過時的,說實用舍不得用,自然不美觀。然而,雖然簡陋,簡陋的蝸居卻有著豐富的內容:書房裏有壹部直撥電話,與遠在千裏之外、靠近港口的親友保持聯系;有壹臺可以做文字處理的電腦,讓我的稿子整潔美觀,免去了反復抄寫的痛苦;更重要的是1000冊的藏書供我隨時閱讀。對於壹個不崇尚富貴榮華的人來說,衣食無憂也能有這樣的書房。

住宅對我來說有多種功能。這是我生活的基礎。我可以靠它遮風擋雨,防暑禦寒,用我只有小學水平的廚藝在這裏做飯菜維持生命。它是我學習的學校,在這裏我可以以勤奮為道,登上書山,書山高如天,乘苦船渡過浩瀚的學海;我可以隨意“拜訪”古今聖賢,帶著懷疑和挑剔的心理聽他們“傾訴”。那是我制作精神產品的作坊,我把思想寫成文字,輸入電腦,再打印在紙上,然後讓這些承載著我勞動果實的“白鴿”飛向四面八方。它是我精神的方舟,在這裏我可以撕掉應酬的面具,拋掉世俗的煩惱,避開勢利的衡量;我的想象力可以隨時飛出我的蝸居,自由而無止境地遨遊;我想唱什麽就唱什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罵就罵;低頭細語,沒人說我在說話;誰嘲笑我的瘋狂?躲在這個精神的方舟裏,我可以享受超越事物的寧靜,享受俯瞰世界的快樂。

我平時活動範圍比較窄,和那些交很多朋友的人比起來,還挺像蝸牛的。但是,我的精神世界卻因為朋友的不在而變得越來越廣闊。因為蝸居是我最喜歡的存在方式,如果不是生活需要,我很少走出這個不可移動的“厚殼”。

生命的賬單

大多數人更關註錢的支出。即使他們不像會計先生那樣記賬,心裏也有個大概的賬單,但往往不太在意時間。如果有人把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度過的時間壹壹記錄下來,不僅很有趣,還可能讓人有所感悟,有所警醒。

法國《興趣點》雜誌對人壹生中時間的支配做了壹個計算:“站立:30年;入睡:23年;坐:17;行走:16;運行:1年零75天;吃:6 -7年;看電視:6年;駕駛:5年;做夢:4年;聊天笑:1年258天;烹飪:1年195天;穿衣:1年166天;排隊:1年135天;節假日:1年零75天;讀書:250天;廁所:195天;做愛:110天;刷牙:92天;哭:50天;打招呼:8天;看時間:3天。”BBC也曾委托人體研究專家對人的壽命進行“定量”分析,有些數字可以作為這種計算的補充:“洗澡:2年;等待入睡:18周;通話:2年半;等人回電:1周;接吻:2周:男人壹生無所事事的時間:2年半。”以上的計算和定量分析並不全面,有些數字也不是很有說服力和可信度,但也給了我們壹個大概的生活賬單清單。

這賬單上的壹系列數字讓我大吃壹驚,偷偷給自己算了壹筆時間賬。年輕的時候,我有過喝多了的經歷。我喝醉的時候很少喝醉,但是喝醉了就要睡幾個小時。醒來後,腦子還是頭暈昏昏沈沈的,無法正常工作。我算了壹下酗酒的時間:喝酒到睡著至少需要8個小時(不算醒來後迷迷糊糊的狀態),也就是壹個工作日,壹個月8次,壹年就要96個工作日,如果喝酒30年,就要2880個工作日。好在我後來換了環境,不再沈迷於酒,所以這筆完全不必要的開支在我的生活賬單上減少了。我是壹個吸煙者。我算了壹下抽煙需要的時間:我抽壹根煙大概需要5分鐘,因為抽煙我不得不停止工作或者推遲做壹些事情。我每天抽壹包,需要100分鐘,壹年就是36000分鐘,也就是600小時。如果我是壹個40年的吸煙者,我將花費24000小時,或3000個工作日。如果我把這段時間用來讀書和寫作,我會讀多少書,寫多少文章?況且,躺著不幹活就像兩頭永遠餵不飽的豬,不知道有多少時間本來可以用來工作。

當然,我不是唯壹壹個隨意浪費時間的人。有的人願意聊天,有壹天沒人跟他廢話,感覺度日如年。有的人樂此不疲地做長夜的飲料,兩三個酒友,沒有五六個小時是無法盡興的;有些人願意賭壹把,經常通宵達旦地修建長城。有的人在電話裏聊的很開心,而且還聊了壹兩個小時。有的人睡得很開心,別說日出了,就算艷陽高照,他還是躺不起...這些人生活賬單上的壹些數字會被改寫,或者會聊8年;或飲酒6年;或者打電話5年;或者12中的搓麻;或者睡上30年...《興趣點》雜誌根據計算結果得出結論,成年人壹年中醒著的時間只有40%用於工作。這些花太多時間的人,恐怕只能花20-30%甚至更少的時間在工作上。

人們總是清楚自己存折上的數字,每壹筆支出都有其用途。如果他們花錢不當,心裏會感到後悔和遺憾,甚至會有被蠍子蟄了很久的感覺。大家都知道,人生就像壹個存折,這個存折裏的數字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如果我們為無意義的事情付出生命的壹部分,就會對有意義的工作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每壹個珍惜生命,不想虛度壹生的人,都應該時刻檢查自己的人生賬單,梳理過去的開銷,總結教訓,改正錯誤,制定合理的計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像花錢壹樣度過人生的每壹天。

度過壹生

富蘭克林有壹句名言:“妳熱愛生命嗎?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既然人的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那麽我們平時花在任何事情上的時間都是生命的壹種消耗,是永遠無法補償的。

人們像花錢壹樣度過壹生。有些人花錢很小心,他們從不浪費不必要的開支。有的人沒有計劃,隨意揮霍,讓很多開銷變得毫無意義;有些人用在該用的地方,卻不計後果,隨意透支...

沒有必要從書籍和報紙中尋找。我們身邊恐怕就有這樣的人:年輕,生活富足。也許是因為他們有錢,所以才把時間當回事,或四處遊蕩,或整日談天說地,或徹夜搓麻,或夜夜歌舞...實在沒辦法打發時間,他們就整天躺在床上做白日夢。說到讀書學習,就像林語堂先生打油詩裏說的,“春天不是學習的日子,夏天只是睡覺的好時候。夏天去秋來,冬天到,可以收拾書包過年了。”或者許個大願:“明年我要好好學習。”然而,聽起來很有希望,實際上不過是“明年後年”。有的人受不了絲毫的孤獨,渴望迎送,交朋友;有的人信奉“吃喝玩樂”,縱情聲色,樂此不疲。各種揮霍人生的結果只能是“壹個白凈的少年頭,空虛而悲傷。”可悲的原因,當然是花了大半輩子,壹無所獲。

與上述人相反的是,有些人是以事業為重,或辛辛苦苦幾個月寫長篇,或辛辛苦苦幾年完成壹個科研項目。他們工作的時候經常廢寢忘食,日夜不舍。他們與其說是在賭自己的健康,不如說是在隨意透支自己的生命。因為健康的好壞直接影響壽命的長短。巴爾紮克寫作時,壹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通宵寫作是常事。為了保持大腦興奮,他喝濃咖啡提神。由於多年的勞累和疾病,他在50歲時去世了。大量喝咖啡是巴爾紮克心臟病的原因之壹,所以有人說他“死於三萬杯咖啡”。為了不被瑣事打擾,路遙安心寫了《平凡的世界》,躲在壹個礦區。他日夜努力工作,致力於寫作。有時候他很困,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餓了就啃幾個冷包子,吃壹包泡面充饑。完成這部傑作後,他生了重病。因為路遙在寫作時經常“玩命”,最後得了絕癥,42歲就去世了。在科學家中,因過度勞累而早逝的例子數不勝數。

人們因無所事事或尋歡作樂而浪費生命,這很可悲,但如果不這樣,這些人可能無法有意義地度過壹生。而願意為了事業透支生命甚至英年早逝的人才,對自己和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

雖然人的壹生長短有差異,但平均來說,有壹個大致的命運。我們如何度過這固定的壹生,是壹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白白浪費或揮霍生命是不可取的,為了事業拿健康冒險,隨意透支生命,恐怕也不值得提倡。我覺得人為了生存,為了事業,花壹部分時間是必要的。也有必要花壹部分時間休息娛樂健身。因為這部分支出關系到我們的健康,而健康是生活的基本保障。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壹個過著美好生活的人應該把他的時間分成三部分:工作、娛樂、休息或消遣。”這位俄羅斯作家不僅告訴我們如何生活,還告訴我們如何度過壹生。

鼓勵的力量

鼓勵不是不切實際的鼓勵,而是給進取者以精神上的信心,給猶豫者以勇氣,給猶豫者以決心,給氣餒者以希望。總之,鼓勵是壹種精神上的幫助。

鼓勵的作用往往是無法估量的。戰敗後,越王勾踐被吳軍圍困在會稽山。他看著身邊僅存的五千敗兵,不禁灰心絕望。他嘆了口氣說:“我的命運就這樣結束了嗎?”大臣文仲聽了,對他說:“商湯王曾被關押在夏臺,曾被囚禁於(隗囂曾去過美國),逃到了部落,逃到了魯。最後都成了王者,稱霸壹方。陛下為何要如此氣餒?”勾踐被吳王夫差赦免後,經過努力,終於消滅了吳國。如果文子等人當時跟隨他,甚至掩面而泣,勾踐可能拔劍自盡,越國也可能隨之滅亡。

鼓勵的力量最容易在被鼓勵者陷入困境的時候表現出來,在精神上加上物質上的幫助,會使被鼓勵者渡過難關,堅定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最終取得成功。徐悲鴻年輕時離開家鄉來到上海,為的是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因為壹時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旅館費,被旅館老板扣留,趕出大門。在徐悲鴻悲觀失望的時候,他告別了曾經幫他找工作但失敗的黃景灣先生,只身前往黃浦江畔。就在他在河邊徘徊的時候,黃先生跟著他,沖到他身後,抱住了他。黃老師勸他不要氣餒,不要自殺,然後把他帶到商務印書館的宿舍和他壹起住,想辦法給他找個工作。黃先生很欣賞徐悲鴻的繪畫才華,後來推薦給湖州絲商黃振之。黃振誌同情徐悲鴻的遭遇,在食宿方面都照顧得很好,解除了他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因此,徐悲鴻給自己起了個綽號叫“黃福”,於是他努力工作,終於成為壹名著名的藝術家。

小小的成功也是壹種鼓勵。這種鼓勵往往能決定壹個人對某個職業的選擇。壹位作家說,他走上文學之路,是因為他上中學的時候,壹家市級小報發表了他的短文,給他寄了六毛錢的稿費。壹個非常有錢的人說,他下海經商是因為他早年用父母的零花錢買了壹些小玩意,然後給壹些孩子買,輕松賺了八塊錢...

鼓勵產生的力量有時很大,但鼓勵者的努力大多很小,也許只有幾個字,也許只有幾行文字。像文子這樣幾句話就讓勾踐擺脫絕望,壹心興國滅敵的故事,在歷史上並不多見,但壹些鼓勵激勵某人從挫折中走出來,使他在某項事業上獲得成功的例子卻數不勝數。人在困境中,對壹點點精神或物質上的援助記憶深刻。我們經常會聽到壹個成功的人在回憶往事的時候發出感激的感嘆:“我很感激某某人的鼓勵(或幫助),否則……”這樣的話足以讓鼓勵他的人感到幸福和自豪。

由於幾句鼓勵的話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效果,我認為壹個樂於助人和熱情的人很可能不會在他的朋友需要鼓勵的時候吝惜他的話語。

說自尊

自尊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品質。孩子多大了,聽到表揚就開心,被罵就不開心,這是自尊心使然。自尊心往往決定了壹個人對世界的態度。有些人很努力,不願意落後於別人,敢於參與社會競爭,能夠不斷取得勝利。對於這些人來說,自尊是他們努力提升自己,在某項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動力。有些人為了維護自尊,寧願放棄世俗眼中視為榮耀的東西,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李白“哦,我怎麽能莊重地向那些永遠不願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魯迅“不願意在權力的利劍下贊美自己的權威”;齊國的無名饑民,寧願餓死也不“吃他得到的糧食”,都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自尊的例子。

雖然自尊能使人完善自我,成為進步的動力,但自尊也可能因特殊的人生經歷或某些弱點而扭曲。朱元璋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