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諸葛亮,中國人真是無所不知。羽扇輕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壹個接壹個的隆中對、空城計、赤壁之戰,讓很多人拜倒在諸葛亮的智慧之下。可以說,他在中國完全成了智慧的化身,歷史教科書上有很多溢美之詞——“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執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墾荒政策,改善了與西南各民族的關系,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諸葛亮,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等等。
小時候也很崇拜諸葛亮。長大後覺得他也有很多缺點,甚至是很嚴重的缺點。可以說,諸葛亮在中國被捧得太高了。我覺得應該還歷史本來面目,實事求是。
今天就來說說他的人才觀。
從這點來看,毫無疑問,諸葛亮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為什麽?有壹句成語為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我在網上講這壹點的時候,很多人以各種理由為他開脫。比如蜀國小,人才匱乏;在夷陵之戰中,蜀的精銳盡出...我覺得這根本不是理由!
首先,對比劉備的人才挖掘,可以看出諸葛亮的不足。
劉備對蝸居的關心,對魏延、黃忠、閆妍等名將的關註,無不顯示出他對人才的渴望和追求。就這樣,劉備從壹個不起眼的布開始,跟了趙很多年。然後從荊州到益州,眾多文人勇士接踵而至,壹時間蜀國人才濟濟,壹片繁榮景象。而劉備死後呢?諸葛亮用的基本都被劉備發現了。曾經被費祎、蔣琬、董允等人證明,諸葛亮發現了人才。事實上,費祎、蔣琬、董允都得到了劉備的重用。真正被諸葛亮發現的是姜維,但他的應用並非蜀漢之福。孔明出祁山,從未謀反,甚至不如魏延;從未單獨領導過重要戰役,甚至比王平還慘;孔明死後,參與除掉魏延,蜀之棟梁。沒有為蜀國培養人才,廖化、張儀都是早期將領,導致蜀國沒有將領;其實九伐中原不得人心,拖累了經濟,但他堅持了下來;在後方兵力部署上,他為成功偷渡鄧艾創造了條件;最後,壹降,魏也降了。
可以說,諸葛亮到了,基本就是在吃劉備的“本錢”!
再看用人。
“壹切盡在表演,盡妳最大的努力。有誌之士皆爭功德”(見《先主傳》)。這是壹代梟雄劉備的用人之道。因此,許多文人士大夫追隨並願意為蜀漢建功立業。至於諸葛亮,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馬超、趙雲等人都是力不從心,導致了他的憂郁而死。李嚴在劉備眼裏僅次於孔明。劉備死時,“燕與諸葛亮輔佐遺詔,燕為中監,保內外軍務。”柳鎮永安。“劉備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諸葛亮協助主持成都政務,讓李延屯永安拒吳而主持軍務。結果呢?孔明借口第五次北伐,剝奪了李嚴的軍事權力,並轉移漢中負責後勤。因為運糧事件,孔明抓住了李延的把柄。“就是廢除嚴為民,遷到梓潼縣。”
對馬蘇用其短,不用其長(幕後比陣前長)。對於老兵魏延,我不能放棄我個人的看法。他死後,公報私仇的楊儀和驍勇善戰的魏延被允許合作決定蜀漢軍隊的命運——這種用人措施確實是史無前例的。楊毅是誰?我就不信說出來比降低魏還好,妳看他是個什麽樣的人。同時,他既沒有戰爭經驗,也沒有更好的計劃。楊毅沒有忠誠,沒有經驗,沒有聰明,但蜀國的姜維、魏延、馬岱都在這裏。我想知道為什麽孔明選擇了他。楊儀壹直對魏延有意見,於是借此機會誣告他謀反。結果蜀中唯壹的勇士被冤死了!!!
可以說,蜀漢的失敗首先是被諸葛亮的人才觀打敗的!!!
我對諸葛亮的第二個評價:諸葛亮與劉備——被誤解的君臣關系諸葛亮壹直被視為蜀國的頂梁柱,以忠義著稱。有杜甫的詩為證:書香
著名總理的廟宇在哪裏,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深深的松樹林裏。
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
第三個召喚加重了他的國家事務,他給了兩代人他的真心。
但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從那以後英雄們就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
其實諸葛亮和劉備父子的關系並不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他的忠誠也要打折扣。
為什麽這麽說?
先說說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自從造訪山寨後,就成了劉備身邊的第壹人。其實這是壹個絕對錯誤的概念。諸葛亮和劉備沒有那麽密切的關系。
三顧茅廬,諸葛亮和劉備並不是小說中描述的形影不離,也不是蜀中第壹人。比如在奪取西川的重大戰爭中,劉備要求諸葛亮守荊州,取龐統;法正協助劉備西取巴蜀,北征漢中,為劉備建立帝國工業奠定了基礎。劉備挾漢中王時,法正排名在諸葛亮之前。看關鍵劉備討伐。劉備稱帝後,發兵征東吳,作為關羽的報復,無數大臣上表勸阻。只有壹直主張孫、劉聯合的諸葛亮壹言不發。劉備兵敗,諸葛亮在天嘆息:“法若孝,則能制主,使其不東;如果妳回到東方,妳就不會有危險。”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的地位並不在劉備之下,他認為自己對劉備的影響還不如法正。
提到托孤,應該可以提高諸葛亮在蜀中的地位。但即使當把孤兒托付給朱的時候,劉還是不放心。白蒂托付給壹個孤兒,劉備對諸葛亮說:“妳只有曹丕十倍的才華,壹定會平平安安,最終會成就大事。繼承人可以增補的,增補;如果他無能,妳可以據為己有”以及諸葛亮後來的“獻身”,既不是劉備發起的,也不是只發生在諸葛亮身上。不用說,三國初期,東吳的創建者孫策在彌留之際也曾上演過這樣的戲碼。《三國誌·吳書·張昭傳》:“策是趙曰:‘若鐘某不奉,汝當據為己有。已經不可能恢復了,而且我在慢慢往西走,沒什麽好擔心的。“(張昭)到了漢朝,下移到城裏,中外學校都管了。權悲沒見事,趙...就是屍體從右邊上馬,陳冰出來,然後大家都知道了壹些事情.”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並沒有完全信任諸葛亮,也沒有顧慮。
“妳只要十倍於曹丕,就能平安無事,終於成大事了。繼承人可以增補的,增補;如果他不稱職,妳可以自己去弄。”既然劉備這樣明明白白地說了這話,諸葛亮就只能用“淚:”我敢用盡我的力量和忠誠,然後死!”“這種態度,清楚地表明他只有忠實地死去才不會代替壹條路。諸葛亮是聰明人,不會像傻子壹樣回答“是”。但這樣壹來,如果劉禪昏庸,將來諸葛亮真的要取他的位置,他就要背負壹個可憐的助手的罵名,在政治上、輿論上、民心上,都要面臨“不忠不義”的罪名,導致無名之師處於劣勢。所以劉備的話與其說是信任和托孤,不如說是先發制人的威脅策略。另外,在皇帝托付孤兒的時候,劉備不僅找到了壹個諸葛亮,還找到了壹個李延。劉備把李延這樣壹個此前從未進入權力中心的迅速崛起的政治新秀,列為兩個托付孤兒的重要官員之壹,命其“統壹內外軍務”,再聯系到“妳可以自己拿”的話,就很清楚地表明了劉備防範和制衡的目標是諸葛亮。
諸葛亮忠於劉備嗎?劉備死後(其實從諸葛亮扶劉備靈柩回成都開始),侍郎李嚴就壹直被晾在壹邊。作為官職僅次於諸葛亮的大臣、兩大親信大臣之壹的李嚴,只被授予光祿勛的虛銜,被拋棄在遠離權力中心成都的江州。結果造成了壹場北伐那麽大的軍事行動,沒有他這個劉備托付的心腹大臣說話發表意見的地方。
我覺得應該正確看待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不能讓《三國演義》忽悠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