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大學”
三大原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大目標: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八項”,強調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闡述了治國平天下與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關系。
也有人根據“三綱”與“八綱”的關系,總結出“六證”。
六證:停、定、平、安、憂、得。
著名國學大師南提出了新的三綱八綱觀。他指出,應該是四綱、七證、八令。
四大原則:大學之道,明德,親民,完滿。
七證:知、止、定、定、安、憂、得。
八大目標: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為顯德性,為親民,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德”,就是弘揚人的先天稟賦的明德。所謂“親民”,就是讓人棄舊求新,去惡向善。這裏的“親”和“新”,就是創新棄舊,繪新圖。
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達到儒家封建倫理的最佳狀態。“君子止於仁,臣止於敬,子止於孝,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朋友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規劃和培養目標。
《大學》也說:“古欲明明優於天下,先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庭團結起來。如果妳想讓妳的家人在壹起,妳應該先修剪妳的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
如果妳想真誠,先讓他知道。知識存在於事物之中。被後人稱為“大學”的“八進”,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八進”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是修身的外在途徑。真誠正直是修身養性的內在前提,持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養性的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所以《大學》第壹篇末尾說“從皇帝到庶人,都是以修身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