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原指屹立在黃河中央的中流砥柱山。柱子:柱子山,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後來比喻有力量的人或團體,能起支柱作用。這個成語經常在句子中用作賓語、主語、定語,有時也用作謂語。帶著贊美。
人的壹生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逆境可以鍛煉他的意誌,挫敗他的野心。做人,不要向困難低頭,要像壹座柱子山屹立在黃河激流中。真正能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不會被逆境和困難擊垮。這樣的人只會越挫越勇,把當時動蕩的環境當成磨煉的舞臺。
成語故事:
朱迪山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急流中。黃河上的擺渡人也稱之為“朝我來”,離城約30公裏。冬天水淺的時候高出水面兩尺多;在汛期,它只露出壹個尖頂,仿佛馬上就被洪水吞噬,驚險萬分。
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還是驚濤駭浪,它總是力挽狂瀾,傲然屹立於黃河,像壹頭憤怒的雄獅,堅強無畏,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裏,寫道:“仰望石柱,北望龍門;“浩浩宇跡,浩浩長春”的詩句命令大臣魏徵待在柱子的樹蔭下。書法家劉公權還為它寫了壹首長詩,其中有“孤峰浮於水,壹柱擎天浪心。經得起三險,根連著九彎。柱突兀,波浮沈。
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之柱,也有人說是黃河老擺渡人的化身。很久以前,壹個老擺渡人帶領幾艘貨船到下遊,航行到了神門河口。突然,天氣突變,風持續,雨傾盆而下。剎那間,峽谷裏彌漫著白浪和霧氣,我看不到清澈的水,也分不清方向。
老擺渡人駕船過神門,眼看小船就要被風浪推向礁石。老擺渡人喊道:“掌舵,向我這邊來”。他跳進了海浪裏。船夫們還沒搞清楚是怎麽回事,就聽到前面有人喊“朝我這邊來,朝我這邊來”。原來,老擺渡人正站在急流中央為船導航。
船夫們開到前面,正要拉他上船,壹個浪頭把船向下遊推去,離開了這個危險的地方。船夫們把船拴在下遊,回去找老擺渡人。他看到自己變成了壹座石島,在激流中昂著頭,指引著過往的船只。所以,人們把這個石島叫做——“中流砥柱”也叫“來找我”。
從此,中流砥柱成了峽谷中的燈塔。過了三門,船就直奔中流砥柱。當船快要撞上中流砥柱時,中流砥柱前面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到旁邊的安全航道,避開了明道暗礁,順利駛出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