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有哪些立秋後的典故?為什麽總說“秋後算賬,秋後問”?

有哪些立秋後的典故?為什麽總說“秋後算賬,秋後問”?

其實除了秋後問政的做法,亂世也有重典的情況,比如“斬決”。在戲曲《竇娥元》中,臨死前悲憤交加的竇娥許下了三個誓言,其中包括“六月雪?,而且馬上就能實現,說明她死於六月,而不是秋皇後。只是這在戲劇影視中經常被用作句子。太監開聖旨,必以“奉天載貨,皇帝召之”為始,眾人習以為常,使之成為定例。

壹般來說,在古代,秋後提問是指秋分(每年9月22日-24日)後提問。秋天是蕭瑟的季節,有壹種寒冷的感覺。這是順應天意,根據四季。早在漢代?秋冬執行?禮儀的規定。

源於戰國時期的《禮記》?它被記錄在每月訂單中。涼風來了,露水落了,蟬鳴了,鷹是祭祀用的鳥,可以宰了再用。?

這是古代的?秋冬執行?系統。唐代的行刑時間定在十月、十壹月、十二月。清朝規定,由法庭審判(法庭審判是明清時期死刑案件的合審制度)執行死刑的犯人,也要在秋季執行。

古代信息不暢通,路上要花很長時間。如果延遲集中處理,顯然更合理和謹慎。因為人死的時候不能過夏天,所以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要慎重執行。所以各地的死刑案件都會被要求上報有關部門,經過反復審核後才被下令執行。而且秋後算賬可以更好的教育和警示民眾。農民在秋冬季節更自由。此時,死囚將被要求以集中方式執行死刑。壹般會提前發公告,八個鄰村的人都會看。當他們被拖到菜場時,人們有時間觀看處決。

而且秋冬處決犯人,因為天氣冷,暴曬三天也不會腐爛發臭,更能收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秋後斬首可以對死囚產生心理瓦解作用,比如供出同夥,有利於偵破大案要案。還有壹種解釋是,死囚入秋後要求斬首,是壹種仁慈,讓他們吃壹粒新糧,到陰間投胎做個好人。當然沒有確鑿的書面證據,就聽聽吧。

民間有壹種說法,秋後算賬,這就是為什麽不報,時機未到;到時候我什麽都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