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康德的哲學觀點?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康德的哲學觀點?

今天是康德誕辰292周年。幾個月前,惠天君邀請許先生寫壹篇最直白易懂的康德思想概述。壹周後,老教師欣然交稿,繼續他幽默風趣的寫作手法,不僅為我們剖析了康德枯燥晦澀背後的理論體系,還通過莊子之口揭示了康德的矛盾;文末附兩周制作的《直觀康德生平》,只為懷念這位“壹生為人類自由、權利和尊嚴奠定基礎”的孤獨思想家。

鬥律內院是彌勒佛的道場,東西方的哲人都喜歡在這裏聚會、爭鬥。

這壹天,莊子和康德正在內院喝下午茶,聊天。康德雖然古板,但聊天時很健談,很活潑。

第二名:“康老師,妳的純理性批判太燒腦了。我不明白。”能不能說人話,先簡單介紹壹下妳的想法?"

“沒問題,”康德說,拿起桌子上的壹個蘋果說,“我就以這個蘋果為例。

這裏有壹個蘋果。普通人會說客觀存在壹個蘋果。我們用感官認識它,然後獲得關於它的客觀知識。

其實這是壹種巧合,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蘋果本身。

我們看的時候,只有紅色的主觀感受;當我們聞到它的時候,我們只獲得壹種香味的主觀感覺;當我們觸摸它的時候,我們得到的只是壹種堅硬的主觀感受;甚至當我們吃它的時候,我們只獲得壹種主觀的甜味和飽腹感。

當我們調動所有的感官時,我們得到的只是大量的主觀經驗。但是主觀經驗並不是普遍的、必然的、客觀的知識,那麽怎麽能說對客觀蘋果有所了解呢?

但我們只能憑經驗認識蘋果,別無他法。

所以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蘋果本身是什麽,只能意識到蘋果有這樣的現象。當然,蘋果本身必須存在,否則我們的主觀感受材料就沒有來源和理由了。

換句話說,呈現給我們的蘋果有兩種身份。壹種是作為認知對象的現象蘋果,也就是我們看到和摸到的蘋果,這是基於我們的主觀感受;

壹個是蘋果的本體或本身,我稱之為事物本身。事情本身超出了我們的經驗,我們無法知道。雖然不是我們認識的對象,但它是客觀存在的,是我們感官材料的來源。"

第二:“妳所謂的感官材料,不過是壹堆雜亂無章、五花八門、轉瞬即逝的感官意識。它怎麽能形成壹個我們三個人普遍且必然認同的蘋果作為現象級身份?”

康德沾沾自喜地笑了:“這是我知識的關鍵。我們對蘋果現象的經驗知識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

壹種成分是蘋果本身獲得的刺激我們感官的感官物質。他們是後天獲得的,是有經驗的。雖然因為我們共享人類的感覺器官,所以它們大致相同,但不存在普遍的必然性。

第二個成分是我們自己提供的先驗的、普遍的認知形式;認知的先驗形式整理感官材料,從而形成經驗知識,保證認知的普遍必然性。

對這些凡人來說,有兩種必要的、先驗的和普遍的認知形式。

壹個大的範疇叫做感性直觀形式,就是時間和空間。時空不是事物本身的客觀存在或形式,也不是事物之間關系的主觀表征,而是人們用來整理感官材料的直觀形式或方式。只有把異質的感官材料放到時空框架中,形成特定的時空關系,才能開始理解活動。

先說空間。例如,我們認為蘋果的紅色存在於我們外部的空間。其實紅色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並不在我們之外。只是我們直觀的空間形式把它們安排在外面,占據了壹定的空間。

除了時間,外界的日月升降只是日月空間位置的變化,無法觀測到時間;內在意識活動前後熄滅後,時間就無法觀察了。

經過反復考察,我發現“時間既不是經驗觀察的對象,也不是對象本身的形式,更不是對象之間關系的主觀表象和概念”,而只能是我們處理外部感官和意識活動的直觀形式。按照這種形式,我們把對蘋果的各種感受在時間上梳理成壹個接壹個或者同時發生。

第二類稱為先驗知性範疇,* * *有十二個範疇,如量的範疇、質的範疇、實體與屬性的範疇、因果的範疇等等。

我們不能從經驗中總結出類別,但類別是利用感官材料創造經驗知識的。

比如關於這個蘋果,我們只觀察到了壹系列的感官,這些感官在壹瞬間發生了變化和改變,都是先驗的數量範疇、質量範疇和本體範疇。綜合那些感官材料,我們得出的判斷是,蘋果的數量是壹個,有可感內容,不變,真實。

這種判斷之所以稱為先驗綜合判斷,是因為它是在先驗知性範疇內由綜合感官經驗作出的。

況且因果律不是自然界固有的客觀規律。

比如我吃飽了蘋果,先吃蘋果,再吃飽。從經驗來看,我沒有觀察到吃蘋果和吃飽有什麽內在的必然的關系。是因果範疇把前後發生的兩個不相關的感官體驗事件聯系起來。

時空和十二範疇是知識的先驗形式,是經驗知識的條件,是知識對象作為現象的條件。

也就是說,通過事先的綜合判斷,他們利用感官材料,以現象同壹性為認知對象,建構了這個蘋果。

所以,關於蘋果的知識,其實和作為知識對象的蘋果是壹回事。既然妳、莊兄和我都有相似的感官和相同的先驗認知形式,那麽這種現象的蘋果必然普遍地呈現在那裏。

但需要補充的是,時空十二範疇只能用來整理經驗材料,如果沒有經驗就用,肯定會造成錯覺。比如,我們不能有任何關於上帝、靈魂和事物本身的知識描述,因為我們對它沒有感覺和體驗。

我完成了壹場哥白尼式的認識論革命!我第壹次把認識的普遍必然性歸結為主體的認識形式。

所以,並不是像以前的哲學家所認為的那樣,認識必須符合認識的對象,而是認識的主體以感覺為材料,主動地把認識的對象建構為經驗現象。

這個動態的認知主體就是妳、我和他的先驗自我。它利用時空和十二大類的感性直觀形式,將壹堆紅、甜、軟、硬的感覺主動組合成壹個蘋果。

但是,這個認知主體本身和事物本身壹樣是不可知的。因為“經驗只能觀察到內在意識的變化,卻無法觀察到不變的先驗自我。”"

莊子聽了之後,笑著說:“境界不低,和彌勒的三界唯心論、諸法悟性差不多。而事物本身和先驗自我是不可知但必須成立的理論,還沒有達到他的最高境界。

妳設定了壹個不可能擁有的東西,這很可笑,與妳所有來自經驗的知識相矛盾。不如取消事物本身和超然的自我,無我是最高、最牛逼、無與倫比的境界。"

“莊兄真是民間哲人!”康德搖搖頭道:

“雖然事物本身和先驗自我是不可知的,但它們決不能被取消。必須有這兩個設定;否則就沒有辦法感受材料,也沒有辦法主動合成物體。況且,如果現象背後沒有真實的東西,這個世界豈不是壹個沒有真實支撐的現象之夢?太可笑了!”

“哥們,妳說的不好。”莊子道:

“夢裏的蘋果在夢裏是看不到的,摸不到的,吃不到的。夢裏的蘋果不是很真實嗎?

我曾經在夢裏化成蝴蝶,栩栩如生,自得其樂。我在夢裏難道不是真的嗎?在我的夢裏,蘋果和我有哪些東西和超然的自我需要支持和推理?

況且,因果律既然只能判斷經驗材料,又怎麽能用來推斷壹定有壹個物體本身和壹個經驗無法觀察到的先驗自捏呢?

喚醒夢想,喚醒夢想;夢裏的現象雖然是假的,但醒著的現象最後壹定是真的。何必斤斤計較從夢中醒來的區別呢?"

帕爾聽後心想:“媽的,這不是海盜的夢幻空間嗎?難道我在夢裏也和莊、康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