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而無欲(拼音:wú yù zé gāng)是壹個成語,來源於先秦時期的《論語》及其再傳弟子公冶長。
無欲則剛,無欲則剛。部分形式結構;壹般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和定語。
成語的由來:《論語》先秦時期孔子的弟子公冶長:“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正義的人。’或者說‘沈’子曰:我也要,但如何才算公正?後人根據這個典故,衍生出“無欲則剛”這個成語。
成語寓意:老子說,“禍大於不滿足,咎大於欲。”人生最大的災難是不滿,最大的過錯是貪婪。那些生活中的智者深知這壹點,所以在面對五光十色的誘惑時,總能保持本心,控制欲望,達到“無欲則剛”的大境界。
無欲是前提,“僵化”是結果。只要擺脫了私欲,就可以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可以正氣凜然。在誘惑面前,是壹種坦蕩的胸懷,壹種超越事物的自由,可謂“自然無欲之心如水”,“無所不如三公”。在生活中,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誘惑,無欲只是人們行動和保持操守的基礎。
成語應用
書面用法:“無欲則剛”是指沒有世俗的欲望也能做到剛正不阿。部分形式結構;壹般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和定語。
應用實例:林青澤旭《兩廣議員府》“百川包容,千壁直無欲。"
方白羽《千門心經》:“無欲則剛,有欲則傷。童淵壹心經營少林,出售秘籍,舉行儀式,購買寺廟財產,並將其交給政府。哪個是和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