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論語》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宮文任。子曰:‘出門如見貴客,使人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州內無怨,家內無怨。"後人衍生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成語。
仲宮問孔子如何為善。子曰:“出門經商如接待貴客,號令百姓如作重大犧牲(都要嚴肅恭敬)。不要把妳不想做的事情強加給別人。諸侯之地無人恨(自己),卿博士之封地無人恨(自己)。”
成語寓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遵循的待人之道。其本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就是所謂的“換位思考”、“同理心”。
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維護社會公德、促進社會和諧的準則。人要從自己想要的出發,推己及人:如果不想在別人背後被批評,那就不要在背後批評別人。
如果妳不想被欺騙,那就不要欺騙別人。如果妳只想“為自己高興”和“為自己方便”,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那麽人們就會失去友善,社會也就難以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