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量力而行成語故事_誰是成語“量力而行”的出處和主角?

量力而行成語故事_誰是成語“量力而行”的出處和主角?

量力而行成語故事_誰是成語“量力而行”的出處和主角?

“量力而行”:衡量和考慮。這個成語壹般用來形容壹個人做事要考慮自己的能力。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十壹年隱公》:伐而不懲,舍而不舍,德而能之,與時俱進,不累後人,可謂知禮。

公元前712年,鄭莊公以不順從周天子為借口,聯合齊魯,征服了徐。鄭、齊、魯聯軍勢如破竹,直搗許都。雙方激戰正酣。最後,徐的首都被鄭、齊、魯的軍隊攻破,徐的君主逃脫了。

鄭、齊、魯獲勝後,他們開始討論如何對付。齊國的君主認識到應該讓魯國的君主來管理徐,但是魯國的君主堅決拒絕了。最後齊桓公說:“主張攻打徐的是鄭,而鄭出兵最多。既然魯隱公堅決不服,那鄭國來治理郭旭!”

事實上,鄭莊公討伐郭旭的目的是為了占領郭旭,但他假裝首先出口,最後決定將郭旭分為東西兩部分。

《左傳》在敘述了這壹歷史事件後評論說:“鄭莊公的做法符合禮儀。他征服了郭旭,因為他不講禮儀。投降後,他原諒了郭旭。根據每個人的美德,他們被適當地放置;根據自己的實力處理事情;見機行事,不連累後人,可謂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