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戰爭還是什麽成語?
黃帝戰蚩尤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典型代表,屬於古代戰爭神話的範疇。這場戰鬥非常激烈,有風伯、雨師等神參與,風雨旱霧等天氣也成了互相攻擊的武器。這個神話不僅涉及古老的祈雨、止雨的巫術,還涉及壹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豐富。黃帝和蚩尤之間發生了壹場著名的戰爭:蚩尤當兵伐黃帝,黃帝讓應龍攻打冀州蠻荒之地。黃帝和蚩尤應龍蓄水。蚩尤邀請風伯和雨神來制造壹場大風暴。黃帝是人間女女神,雨停了就殺了蚩尤。(山海何晶攻陷蚩尤。(《太平禦覽》卷十五引支林)蚩尤屬南方苗蠻部落。他有81個青銅頭像的兄弟,可能暗示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有文獻提到蚩尤冶煉金屬作為武器,適合當時冶金的發展。這場戰鬥。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為攻擊對方的利器。這兩個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祈雨、擋雨的巫術,還涉及壹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豐富。黃帝正是在內部吞並和外部抵抗的兩場戰爭中顯示了他的偉大力量,確立了他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形象。出於對中華民族始祖的熱愛,後人創造了文化史上的許多發明。如汽車、陶器、水井、鼎、音樂、銅鏡、鼓等。,都歸功於黃帝,或者他的臣子。在神話中,黃帝已經成為壹個善於發明創造的文化英雄。陜西省中部有壹個黃陵縣,黃陵縣北部有壹座橋山。橋山頂上有壹座高大的陵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始祖黃帝的陵墓。人們稱它為黃陵,所以他們把這個原始的墳墓。改稱黃陵縣。黃帝陵雄偉壯觀。據古籍記載,這裏依山傍水:“其山如橋,曲水環繞”。黃陵四周是起伏的陜北高原,這裏古柏林立,郁郁蔥蔥,參天大樹。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古老、優雅和活力。這座黃帝陵存在於漢代。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葬於喬杉”。中華民族的象征——《五帝實錄》記載“少典之子黃帝,名公孫,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所有的中華兒女都把黃帝和黃帝奉為神明。黃帝的後代。魯迅先生也把黃帝視為偉大的民族象征。他在壹首詩裏說“我以血薦軒轅”,也就是說,我要以自己的血來保衛中華民族。近年來,每到清明節,中國人都會來到黃帝陵祭奠這個民族的祖先。臺灣省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大陸,幾乎都會來這裏尋根。人們把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歷經五千年,黃帝的形象壹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努力奮鬥,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部落聯盟的首領從科學的角度解釋說,黃帝很可能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宗法公社時代的壹個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部落和氏族生活在壹起。階級和國家還沒有形成。黃帝各部落的歷史記載不壹。有人說,黃帝曾住在河北省涿鹿縣的山彎裏,史書上稱之為“涿鹿野”。還有人說他的部落居住在河南新鄭,叫“軒轅山”。這說明當時還沒有完全定居,部落經常遷徙。黃帝部落壹般活動在今天陜西、河南、河北壹帶的黃河沿岸。相傳黃帝是壹個非常聰明能幹的人物。他不僅會計算天文,制定出中國最早的歷法,還會制造車、船、導車。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齊波研究出了壹套診療方法。他和齊波有壹段關於醫學的對話。中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是後人編纂的。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幹。她教人養蠶,總結出壹套養蠶、繅絲、織綢的經驗。從此,人們可以做衣服,做皇冠,做鞋子,從上到下打扮,徹底改變了古代穿樹葉,穿獸皮的原始習慣。古代人受飲水限制,人靠飲水為生。是黃帝教人“伐木為宮,上蓋樓,下蓋樓,以避風雨”。黃帝集中了壹大批人才,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文字學家倉頡創造了象形文字,音樂家淩倫將十二音階分為音樂;精通數學的李壽制定了各種度量衡等。當然,這些發明中摻雜了許多神話傳說。事實上,任何發明都絕不會歸功於壹兩個人。歷史上的這些記載只是反映了當時黃帝祖先的智力。因為黃帝是古代學者壹致公認的華夏始祖,所以人們把壹切文明制度都從他身上推了出去。蚩尤被稱為中國的“人類祖先”,是古代九黎部落的酋長,也是中國神話中的戰神。他原是炎帝的大臣。炎帝被黃帝打敗後,蚩尤率領八十壹個兄弟,調兵遣將,在涿鹿與黃帝作戰。據說蚩尤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他擅長使用刀和武器。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殺死,被黃帝斬首,頭顱變成血楓林。後來黃帝尊蚩尤為“兵之主”,即戰神。他勇敢的形象仍然令人恐懼。黃帝把自己的形象畫在軍旗上,鼓勵部隊奮勇作戰,諸侯見蚩尤不戰而降。後來,人們歌頌黃帝。《五帝實錄》中所載的《黃帝實錄》以其與黃帝戰爭的失敗而聞名。歷代的歷史學家都對此做了註釋。裴潛寫了壹部《史記集》,引用應劭的話說:“蚩尤是古代的皇帝”。他還傳達了引自《漢書·音義》和《三國誌·孔子》的雲:“蚩尤為之貪者”,並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看法。後來司馬振寫《史記》質疑“田字”和“庶人”兩種觀點。他先是引用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說明蚩尤不是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數”之說。但張守節寫《史記正義》,引用《龍魚圖》說:“黃帝為攝政王,蚩尤兄弟八十壹人,與禽獸與人說話,食沙石,造弩以劍戟相戰。為了制服蚩尤,皇帝讓蚩尤作為主要的士兵來制服四面八方。蚩尤走了以後,世界變得優越而混亂。黃帝於是畫了蚩尤的形象稱霸天下。天下被蚩尤不朽所威脅,四面八方各國都是蚩尤的衣服。引用這個神話般的民間傳說,很明顯“諸侯”、“天子”、“帝王”改天,玄女被派去幫助黃帝而不是蚩尤,可見蚩尤也和皇帝沒有什麽聯系。學者們之所以把皇帝、庶人、諸侯的概念強加在蚩尤身上,顯然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知框架,因而無法正確解讀原始社會末期蚩尤的身份以及帶有這種概念的社會。幾千年前的涿鹿大戰全集《神農衰亡》的時候,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生活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黃帝是傳說中黃河流域壹個部落的首領。另壹個著名的部落首領叫顏地。顏地部落有壹個分支,九黎族。他們的首領是蚩尤,他非常強壯。青銅頭鐵臂兇悍。他們擅長制作刀、弩等武器。有壹次,黃帝部落和顏地部落發生沖突,黃帝贏了,顏地投降了,但是九黎部落拒絕和顏地壹起投降。黃帝隨後聯合部落首領,在涿鹿之地與蚩尤展開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開戰之初,蚩尤。黃帝邀請龍和其他奇怪的野獸來幫助他。蚩尤的士兵雖然勇猛,卻抵擋不住黃帝的軍隊和這群猛獸,紛紛逃跑。出霧,黃帝引兵攻殺,忽天昏地暗,霧氣蒙蒙,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空大雨滂沱,黃帝的士兵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邀請“風伯”請天上的“怒女”幫忙驅散風雨。剎那間,風停雨落,萬裏晴空。蚩尤用巫術制造了壹場迷霧,讓黃帝的士兵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鬥七星始終指向北方的現象,建造了“南導車”,引導士兵走出迷霧。蚩尤在多次激戰後被活捉。最後蚩尤被活捉。黃帝下令給蚩尤戴上鐐銬,然後處死。因為怕蚩尤死後惹事,他的頭和身體被埋在兩個很遠的地方。蚩尤戴的鐐銬被扔在荒山上,變成了楓林。每壹片紅色的楓葉都是蚩尤的血。它也被用來恐嚇敢於反對他的部落。後來黃帝得到很多部落的支持,逐漸成為各部落的首領。古書記載蚩尤和《蚩尤傳》說:“蚩尤是姜氏,也是後裔”。顏地和蚩尤都是由神農氏發展而來,同屬農業部灌溉聯盟。它叫做“顏地”。顏地和神農屬於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所以《史記》把神農和顏地列為收禪儀式。在《五帝實錄》中,神農和顏地的敘述非常接近,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卻沒有具體說明。《帝王世紀》說:“神農為顏地寫作。我們已經註意到他們之間的親緣關系。《韓曙古·任堇表》和《義和詞》被帝王和神農合稱為“顏地神農”。《義和詞》引用“帝世紀”之名,傳至八代: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桓帝。第二,在煮鹽的過程中,冶煉金屬和制造武器的發明。《孟茜筆談卷三》記載:“解州鹽澤,以二十裏而論,久雨不止,四山之水,未曾溢過;幹旱還沒有消失。鹵色紅,名曰泉下蚩尤血。宋朝時,解州在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統治。如今,鹽澤被譽為“國寶”,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類,還有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也歸運城市管轄。這裏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住地。蚩尤部落有了鹽鹽財富,就有了對抗黃帝的實力。比如《史記·五帝本紀》說:“軒轅慣戰,諸侯鹹客順。蚩尤最暴力,不能砍。"蚩尤被誤認為胡勇的戟兵瑞格是兩個時代的軍閥. "沒有具體提到葛魯山和胡勇山。他們位於離今天的運城市不太遠的地方,或者說在他們的地方。“金”壹般指金屬,不限於黃金。神農後裔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與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相鄰,也是農業部落的定居中心。千百年後,“緬懷聖王,是贊神農,然後才是焦”。裴潛《史記·本紀註》:“地理誌載單縣有交城,故交國也”。《漢書·地理》第壹郡弘農郡,負責弘農,即現在的河南省靈寶縣。單縣現屬三門峽市。地理誌載《弘農縣誌》。至今仍有很大的挖掘價值。銀、銅、鐵、鋅、鋁等其他礦產資源也很豐富,該地區具備金屬冶煉的必要條件。相傳黃帝在壽山上鑄銅鼎的地方在靈寶縣,其相對歷史年代在軒轅蚩尤之戰之後。這個地區不僅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土地肥沃,盛產水果、紫胡、天麻、黃陵、黃陵等五谷雜糧。蚩尤部落因為鹽池的好處和金屬冶煉的方法,成為炎帝為首的農業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蚩尤和炎帝都是神農的後代,突出的叫炎帝,失敗的叫蚩尤。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有三種說法:壹種是黃帝奪得顏地後,另壹方面蚩尤驅逐了赤帝(即炎帝),赤帝上告黃帝,兩帝聯手在中集殺了蚩尤;第三,傳說蚩尤當兵攻打黃帝,戰敗被殺。第壹個版本如《五帝實錄》說:“軒轅是修德的軍隊,統禦五氣,五種術,撫萬民,展四方,教熊以勇?虎鬥炎帝漢泉曠野。三戰之後,他們贏得了自己的野心。蚩尤沒有皇帝的命令就起義了。是黃帝招募了壹個軍閥,在涿鹿之野與蚩尤作戰,所以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說黃帝名軒轅,國號熊軒轅,意為車。應該是指發明造車技術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字。虎是六種動物的名字,應該是熊部落六個氏族的名字,或者圖騰。櫻花,水的名字,在今天的北京延慶縣。涿鹿,山之名,在今河北省涿鹿縣離櫻不遠。版本二見於《逸周書·品麥解》:“蚩尤追帝,爭涿鹿之位,九角分明。“角是指角落,“九”是指很多,不限於八加壹的具體數字。”九角皆清”的意思是蚩尤沒有留下遺產就驅逐了赤帝(即顏地)部落。地指中原冀州。”《爾雅·釋第》:“冀州名曰兩河之間”。郭璞註:《從東河到西河》。那時候黃河入海的地方叫東河。”東北幽州”屬於今天的北京。古時候冀州位於幽河南部,在今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據說蚩尤在今天山西運城被殺。第三版如《山海經·黃達北經》說:“蚩尤與黃帝作戰,黃帝是應龍進攻的冀州蠻荒之地。應龍牲畜和水。“然後他殺了蚩尤。風伯雨神是蚩尤部落中專門從事氣象的巫師,後來成為農業氣象神。他在十歲的時候建了壹座廟,作了壹首詩。韓非子說:“過去黃帝把鬼神放在泰山上...蚩尤在前,風伯掃,雨師傳”,反映了風伯。民族學者關註的是傳說中反映的民族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演變過程。這場戰爭結束蚩尤戰敗的結果是被黃帝俘虜並殺死,史書、《逸周書》、《山海經》都有記載。另壹方面,據說《山海經》被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說:“黃帝制伏蚩尤,帝立其為主兵,統管四方。“秦漢以後民間仍有以蚩尤為主兵向殿行禮的習俗。於是乎,秦始皇東征,高祖劉邦,都是從民間祭祀廟堂蚩尤開始打起來的。參見《禪宗語錄》、《漢高祖實錄》中的記載。《管子·五行》也記載黃帝用蚩尤:“昔黃帝學蚩尤,知天道...蚩尤知道明天的路,所以他當時就做了。當時“黃帝部落聯盟”的正式名稱是中原,與其地位相當。是協助部落聯盟首領(皇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大臣。這裏所說的“天”,是指天文原始社會部落歷法的經驗和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好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蚩尤兩種完全不同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系的不同階段和方面。”第壹代部落成員稱為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稱為蚩尤。就像《五帝禮記》“黃帝三百年”這個謠言的實際內涵壹樣,如果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系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歷史背景中,殺戮是必然的,但也不可能完全殺戮,最終只能讓戰敗的部落。究其原因,是受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正統觀念和“勝者為王,敗者為敵”的傳統思想影響,後世壹尊蚩尤石像誤以為蚩尤是“義軍”,黃帝對蚩尤的戰爭是對“邪”的“討伐”。專家對此進壹步解釋。部落聯盟的形成,強大軍事力量和軍事首領的出現,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是原始社會末期原始氏族社會向文明時代過渡時期的普遍現象。部落與軍事力量之間的戰爭往往非常激烈和殘酷,但與進入文明時代(即階級根本對立的社會)後發生的戰爭性質完全不同。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也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而且,正是這種部落之間的戰爭,揭示了文明的曙光,推動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成為階級、民族、國家形成的催化劑。然而,在以往的中國文獻和典籍中,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始祖之壹的炎黃蚩尤卻長期未被後人深入研究。蚩尤被壹些人視為負面形象,黃帝子孫中沒有壹個人願意和蚩尤扯上關系。事實上,這完全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事實。正如錢明子教授所說:壹切歷史都是勝利者的歷史,壹切歷史都必須建立在勝利的意圖之上。它只能像民間的暗流壹樣靜靜流淌,不能喧嘩,也不能洶湧,否則強勢的人不會允許,或者它壹定會想方設法切斷流動。今天,我們應該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待它,重新定位蚩尤這位為我們中華民族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類始祖,是歷史的必然。許多研究蚩尤的專家形成了壹致的觀點:“中國的始祖不僅僅是過去公認的。也應該有蚩尤的位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專家認為蚩尤九黎不僅是苗族的祖先,也是漢族最初的重要起源。現在無論哪個地域,哪個姓氏,都很少有人想尋根問祖,用蚩尤九黎往上爬。但專家認為。漢族的很多成員,追根溯源,確實是蚩尤九黎的後裔。眾所周知,漢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最大的民族,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發展歷史上看,漢族的前身和主體是夏商周時期的中國華夏民族。但專家認為,華夏族不僅僅是源於炎黃部落群,實際上是起源於此。它是由黃帝、顏地、蚩尤九黎三個部落相互融合而成的。以涿鹿為中心的華北平原的爭奪和戰爭,是三大部落集團融合的契機和起點。上面我們也說過,在涿鹿之戰中,蚩尤九黎部落被黃帝打散,部分部落成員留在中原,投降黃帝,逐漸融入其中。九裏蚩尤自然成為華夏民族和後來漢族的起源之壹。此外,還有壹個延續中國人血脈的“符號”——姓氏作為旁證。中國漢族的姓氏很多,很難統計。專家認為,有些姓氏起源於九裏蚩尤。根據鄧《宋代古今姓氏辨》壹書,對鄒、塗兩姓進行了考證。他們中的壹些人曾經被安置在壹個叫鄒土的地方,所以他們得到了他們的姓氏。後來他們的後代又分為鄒、塗兩個姓氏。這就是今天漢族中仍然存在的鄒、塗等姓氏的原始來源。此外,據史書記載,還有郭、李。起源於黃帝、、蚩尤三大部落,因此把蚩尤與炎黃並列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祖先並不為過。近年來,我國學術界、文化界除了將蚩尤列為中華民族三大祖先之壹外,還有為蚩尤平反的提議。對此,當然沒有必要用“中華文化”或者“炎黃子孫”來代替。今後最好多使用“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後裔”等提法,即蚩尤不僅是苗族的祖先,也是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人文始祖。尊重歷史和事實,把蚩尤列為中華始祖,才是客觀公正的評價。新形勢下,確立蚩尤與炎黃的平等地位,對於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