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的恥辱就是:恥辱。意思是向地位和學識較低的人請教並不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和《公冶長》。它敏感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人們尊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沒有人,包括他自己,是天生博學的。
有壹次,孔子去魯王祠堂參加祭祖儀式。他時不時地向人們詢問幾乎所有的事情。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貌,什麽都問。孔子聽到這些評論後說:“不懂就問,這正是我想知道的。”
當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奎,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上有壹種習俗,就是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再給他們加壹個頭銜,叫施。按照這個習俗,孔聰死後,被追封為“文”,所以人們後來稱他為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不服氣。他認為孔子也有缺點,就問孔子:“老師,為什麽子可以叫‘文’呢?”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意思是孔聰聰明勤奮,不恥於和職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壹起學習,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謚號。
孔子的這句話引出了“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請教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或者形容為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