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簡單的遊戲規則,提高強制性語言的聽力水平。
3.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聽說能力。
這項活動的目標體現了聽說遊戲的主要目標:幫助孩子發難音和混淆音,了解和理解遊戲規則,提高孩子控制自己動作和語言反應的能力。目標全面具體,目標難度適中,更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要準備的活動
木偶玩具(或用紙板做的可移動的木偶人)。
準備好的材料用來創造遊戲情境。如果沒有可移動的木偶,也可以用手偶教具代替。)
活動過程
1.木偶戲的人創造遊戲情境來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老師用木偶的El kiss向大家介紹自己:“我是Woodenhead。今天,我想和我的孩子玩壹個遊戲。名字是“山上有壹個木頭腦袋”。“然後,老師壹邊操作木偶弦,壹邊讀兒歌,幫助孩子理解遊戲的基本內容。
表演結束後,老師繼續用木偶的口吻和孩子們說話。老師可以說:“誰想和我玩遊戲?那妳必須先告訴我,我剛才說了什麽?”引導孩子回憶童謠的內容,在遊戲中學習讀童謠,每個字都要發音正確,尤其是“山”、“山”、“三”。
(活動開始時,以木偶表演的形式創設遊戲情境,更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可以吸引小班幼兒的註意力,激發他們對遊戲的興趣。
在這個活動中,老師通過語言刺激孩子學習童謠。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要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發音,教會孩子正確讀童謠。這將為以後遊戲的順利發展打下基礎。)
2.向孩子們介紹遊戲的規則和玩法。
(1)遊戲過程中壹定要讀兒歌,可以自由做動作。兒歌唱完之後,妳不能動,也不能出聲。
(2)如果任何人移動或制造噪音,他必須向他的同伴伸出手,他的同伴會握著他的手說:“我會打千千壹萬次,因為沒有時間打他三下馬馬虎虎。”然後拍拍伴侶的手掌,說:“壹,二,三。遊戲結束。
聽說語言練習必須納入遊戲規則,否則無法達到語言學習的目標。這個遊戲的規則要求孩子壹邊讀童謠壹邊玩,充分體現了語言練習的要求。
對於小班的孩子,老師制定的規則壹定要簡單,語言壹定要簡潔,讓孩子明白遊戲的規則,基本理解遊戲。)
3.教師以遊戲參與者的身份與所有或個別孩子交流,給孩子觀察和練習的機會。
(1)老師帶領所有小朋友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動作的同時朗讀童謠,鼓勵小朋友做各種動作,增加遊戲的趣味性。讀完兒歌,老師故意先動起來,然後伸出壹只手讓全班同學邊說邊玩三遍,給孩子們練習遊戲語言的機會。
(2)教師與個別幼兒做遊戲,及時糾正個別不準確的聲音。
(在孩子基本理解遊戲規則的前提下,老師在遊戲中的主導引導作用非常重要。
老師先和全班孩子壹起做遊戲,可以以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孩子成為勝利者,在遊戲中練習常規語言,充分體驗遊戲的樂趣。
然後,老師和個別孩子壹起做遊戲,讓每個孩子都清晰地感知遊戲的全過程,為孩子獨立遊戲做好充分準備。)
4.孩子獨立玩耍。
老師安排孩子與同伴結對,自由組合,獨立開展遊戲活動。註意提醒孩子遵守遊戲規則,與同伴進行友好合作的遊戲。
這個遊戲更適合孩子以免費陪伴的形式來玩。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充分、獨立地玩遊戲,給孩子提供了充分實踐的機會,也有利於培養孩子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退出主角,讓孩子獨立玩耍,但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巡視觀察孩子的活動,了解孩子的遊戲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用遊戲童謠:
山上有壹個木頭腦袋。
山,山,山,
山上有壹個木頭腦袋。
三三三,
三個有趣的木頭腦袋。
不要說話也不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