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學將地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板塊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此後,在上述六大板塊的基礎上,人們又將原來的美洲板塊進壹步劃分為南美板塊、北美板塊以及它們之間的加勒比板塊。在原太平洋板塊西側劃分菲律賓板塊;在非洲板塊的東北部劃分阿拉伯板塊;在東太平洋中脊以東,秘魯-智利海溝和中美洲(原南極板塊)之間,卡茲卡板塊和可可板塊被分割。
板塊運動的機制是板塊運動的原因,但是這個機制壹直是壹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壹般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可能是地幔物質對流造成的。新生的洋殼不斷從大洋中脊向兩側擴張。在海溝處,大部分洋殼變得寒冷而致密,並沿著板塊俯沖帶俯沖到地幔中。但是地幔對流理論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疑點,所以有人不贊成用地幔對流作為板塊運動的驅動機制。總的來說,板塊構造深刻解釋了地震、火山、地磁、巖漿活動、造山等地質作用和現象,闡明了洋中脊、裂谷系、大陸漂移、洋殼起源等全球性重大問題,更新了地質學中的許多概念,是地球科學領域的壹次革命。
喜馬拉雅山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南緣,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而且每年還在以幾到十毫米的速度上升。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根據2005年5月測得的最新數據,海拔為8844.43米。
中國有個成語叫“時過境遷”,反映了地球表面形狀的巨大變化和海洋與陸地的相互轉化,而這種變化在喜馬拉雅地區非常典型。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板塊之間碰撞和擠壓的結果。在古代,青藏高原曾被浩瀚的古地中海覆蓋。在地質歷史的第三紀早期(約7000萬年前),來自南方的印度洋板塊北上,與我們的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兩者的相互擠壓導致這裏的地殼向上擡升,海水逐漸向西退去。海洋逐漸消失,陸地逐漸形成。時光荏苒,兩個板塊的相互擠壓和碰撞是緩慢的,但卻在繼續。
在第三紀晚期(約300萬年前),發生了壹次地質史上規模較大的地殼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從雅魯藏布江附近向亞歐板塊俯沖。在這個過程中,強烈的擠壓導致亞歐板塊整體大面積擡升,大致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原上部的地層在擠壓壓力的作用下向上彎曲、重疊、隆起,形成了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和其他高原上的許多山脈。
1964年,中國登山運動員在喜馬拉雅山西夏邦馬峰腳下海拔43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魚龍化石,長度超過10米。這證明了今天白雪皚皚、氣勢磅礴的喜馬拉雅山曾經是古地中海的壹部分,這裏東西橫跨,波濤無邊。
科學事實證明,喜馬拉雅山自出汪洋以來壹直在不斷上升,但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世界屋脊,是因為近1000 ~ 20000年的地殼運動。科學家認為,這裏的上升速度是654.38+億年以來0.04厘米/年,50萬年以來0.2厘米/年,654.38+億年以來654.38+0 ~ 654.38+0.5厘米/年,7000年以來4 ~ 7厘米/年。根據印度板塊的漂移速度,計算出喜馬拉雅山正以1 ~ 2厘米/年的速度上升。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測量人員在青藏高原東部進行了多次水準測量,測得那裏的上升速度為0.5 ~ 1厘米/年。科學家得出結論,只要印度板塊的向北漂移和俯沖不停止,喜馬拉雅山的向上運動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