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拼音是hú péng gǒu yǒu,泛指壹些吃喝玩樂,無所事事的朋友。說到“朋友”這個詞,我想每個人都想說很多。比如俗話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再比如周華健的《老友記》,再比如臧天朔的《老友記》,更是催人淚下。
“朋友”是現在的壹個詞,指的是有相同興趣和感受的人。但是追溯到這個詞,我們會發現,在古代其實是兩個字。今天的“朋友”是由古代的兩個單音節詞組成,壹個是“朋友”,壹個是“朋友”。“朋友”和“朋友”是兩個不同的詞,有不同的內涵。
“朋友”和“朋友”:
“朋友”和“朋友”都單獨出現,因為這兩個詞有不同的含義。正因如此,成語才是“狐朋狗友”,而不是“狐朋狗友”。因為狐貍可以壹起吃,但是狐貍可以壹起打獵嗎?
這裏可以看出古人是多麽的睿智。壹個詞,從造詞開始,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錢的叫“朋友”,幹活幹活的叫“朋友”。
因為漢字的不斷發展,原來的4500個甲骨文,其中3000個過於復雜,被歷史淘汰了,而剩下的1500個甲骨文,也就是單音詞,還在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