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幫我填詞語

幫我填詞語

1. 電話那頭聽茵說要求自己看十天的書終於還是在三天裏看完了。

十六年間不曾象樣看書的我想必是很難理解的,如果被迫要看壹本書(比如初中裏老師會在假期中給些硬性規定),我只想著能夠快快把它們結束,可礙於要寫讀書筆記又不能看的太過隨意和膚淺:沒有毅力、興趣、功底的我看書速度只能自信的標榜為略大於老牛推破車。

這個假期有若幹主題,很明確的壹個就是讀書。我做事喜歡留下痕跡和證據,所以看書的時候用紙筆記述著剎那的感動與思索。平均壹篇散文留壹個句子竟猛然發現壹天內大本的筆記中已儼然是滿滿壹張印記,對讀書甚少的我這可真是壹個不小的驚喜、驚動(得了高考狀元想必也沒這樣吃驚)。

先前只會責怪自己太愛玩了,無論是遊戲、籃球或者逛街、漫步,現時卻不禁出口“不要看的太瘋狂了”:也許我真的,嚇到了自己。

2.我今年三十二歲,生命的歷程對於我來說還不能算長,也就沒有多少歷史值得回顧。但在我三十二年的人生經歷中,除了孩提時代,其余的時間都在和書打交道,也就是壹直在讀書。

學生時代的讀書其實叫“念書”,主要是讀課本,課本以外的書叫“課外讀物”,那是要在念好了“正課”之後才允許看的。而那時專門為學生提供的課外讀物不象現在這麽豐富,即使有,限於經濟條件,也不壹定買得起——除了課本以外,當農民的父母和生活在農村的我們都沒有買書的意識,家裏除了有幾套保存完好的“毛選”外,其他方面的書幾乎就是空白。

因為是跳出了“農門”的緣故,也因為學的是師範專業,畢業後又分到學校教書,於是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還是從校門到校門,但身份和地位卻發生了變化,由讀書、念書而教書,由學生而老師,與書的情緣不僅未改變,反而加深了。我們教育界有句行話叫作“要給學生壹碗水,教師就得要有壹桶水”: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要教好書,就得讀好書、好讀書!

因此嚴格地說來,我們真正的讀書生活是從學校畢業之後才開始的。因為這時,讀書沒人指定,沒人限制,也沒有人定期檢查和督促,讀什麽書、什麽時候讀、怎麽讀等等全憑己意,最能體現讀書之樂和個人興趣愛好的特點。

讀書的樂趣是要在讀書的過程中才能享受和體會的,而對書的渴慕和喜愛卻隨時都能擁有。要讀書,首先得要有書。因而購書的故事發生在讀書之前,而且購書的樂趣也遠勝於讀書。

我們不妨設想壹下這樣的情境:壹個愛讀書的人在書店裏發現了他喜愛的書,而這時他恰恰又囊中羞澀(存在工資卡上的錢或壓在箱子底下的錢僅夠他的生活費),與好書遭遇,那是怎樣的壹種情狀呢?——他站在書架前,翻來覆去地看他喜歡的那些書,反復地摩挲、端詳,打開又合上,放回去又取出來,左看右看而難以割舍!書的內容、印張、版式和封面設計都完美無缺,無可挑剔,就是書的價格與他口袋裏的生活費過不去,那是怎樣的壹種誘惑和矛盾呵!……這樣的情境我已記不清遭遇多少次了,當學生時遇到過,參加工作後也沒有少見。而差不多每次到最後,我都是毅然決然地掏錢買下,仿佛生死抉擇,大有壹種戰勝自我的自豪和悲壯!

見我買書的“勁仗”,許多好哥們都曾勸過我:“買那麽多書幹嘛呀?書又不能當飯吃!”——他們哪裏知道我心裏的感受呵,對於我來說,書不僅可以當飯吃,還可以當衣穿,好書就是我最親密的友伴!見了它們不及時地買下,我就會有好幾天寢食難安!

在剛參加工作的那些日子,除了吃飯錢,我們沒有更多的收入用於生活的其他開支,有的是閑暇的時間卻很少閑暇的錢;而戀愛是另外的壹種奢侈品。我們只好保持壹份樸素的生活、樸素的心情——有空就看書、聊天、打球、下象棋打撲克或轉河灘。我呢,最大的愛好是看書。即使轉河灘也要捎上壹本,即使壹頁也沒看就轉回來了,心裏也特別踏實(而許多的書也恰恰是這樣看完的)。

後來搞市場經濟,歌廳、舞廳逐漸多起來,茶館、酒館、電子遊藝室和網吧日益興盛,人們消閑的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而我與書的情緣卻壹如既往。要真算起來,進歌舞廳的次數屈指可數,而對那些花樣翻新的電子遊戲卻是壹樣都不會。有朋友對此表示懷疑,他說不知道我是怎樣過來的,既沒有下海經商,也沒有炒賣股票,甚至連電子遊戲都不會打,卻活得壹樣的新鮮、自在和從容……我告訴朋友說這是我讀書的緣故:讀書可以遠離浮華和喧囂,回歸自己平靜而真實的內心;放眼歷史,善待人生,妳就不會為功名所累,為潮流所裹挾;妳就會在獨處時不感到孤單和寂寞,在熱鬧處保留壹份清醒和冷靜,體味平凡是福、平淡是真的生活況味和人生境界。

我因為喜歡讀書,也就喜歡買書、藏書。為了避免購書款與生活費之間的矛盾,我現在每次到書店都要限量帶錢;而經濟實在緊張時,就減少上書店的次數,或轉移陣地逛舊書攤……那些價廉物美的古舊圖書真是我們讀書人的福音:“幸好喜歡讀書的人不多!”

我大學畢業時,托運了九箱物品到綿陽,其中的七箱是書;而我現在所住的兩居室的住房裏,我的書籍朋友們就占了好幾個角落。每當站在它們面前,看到書架上壹本本分門別類、放置整齊、花了我心血和代價的書,心裏就有壹種格外的親切感和成就感。而我的書籍朋友們也似乎懂得我的心思,壹個個表情端莊,神態安詳,列隊迎接我的檢閱……看壹眼就是壹種享受,在他們中間壹站就可以消磨大半天時光——每壹本書都有它誕生的故事和曲折的經歷,看到它們,我就會想起過去,回味青春歲月裏自己的希望和抱負,以及與它們的際遇和友誼,目光也就會因此而潮潤……它們其中的任何壹位被借走或丟失,都會引來我無窮的懷念與悵惘!說我是“書癡”也好,罵我是“書呆子”也罷,總之我是與書結了緣了,書成了我的終生伴侶,讀書成了我生命中的壹部分。可以說,讀書改變了我過去的命運,並且也必定會改變我未來的命運——我將更加用心地珍惜它們、愛護它們,直到我生命的最後壹息。

當然,購書、藏書都不是最終的目的,書不只是壹種擺設和裝飾,書應該是拿來讀的和用的。因此我拿起筆來開始了寫作,於是便有了這樣的壹篇文字。

作者: 語村 2001年11月25日寫作於綿州三心齋

3.到白沙來,原是應了朋友的約,來看看梅花的,聽說有三百棵,很羨慕諸位的幸福。不料卻有同學來找我演講,我不免嘆壹口氣,心想說書的命,到甚麽地方也逃不脫。不過我實在沒有甚麽可說,因為我只帶來壹個空空的腦袋,預備裝滿了好風景,好印象回去;卻原來也要付代價。這年頭,窮日子真難過。幸而聽幾位先生說,諸位很愛讀書,我因此想到現在要講的題目。諸位也許笑我,“三句話不離本行”,我想這樣笑我是不應該的,因為讀書也罷,生活也罷,我都外行得很。現在糾纏到壹塊來說,恐怕更說不好了。

聽壹般人的說話,讀書仿佛是怪令人頭痛的事情。不是“壹部念四史無從讀起”。分量太多,就是天氣不好,“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涼來冬又冷,收拾書包好過年”。——這首好詩,別處的學生聽說都是很心會的。說是進學堂讀書來的,為甚麽這樣為難呢?我想,現在的教育制度要負壹部份責任:拿死的知識填塞了之後,再拿考試來測量結果,不要幾年,學生就變為完全被動的了,讀書的興趣也被消滅。我記得自己在學校讀英文時,先生曾經用過幾種英國文學名著作教本,結果我往往想到這些書的顏色和樣式便覺得厭惡。我這樣懷著偏見來厭惡的,有那位“寫起文章來像天使”的高斯密斯(OliverGoldsmith)。以後我每看他的文章,特別看看他那聰明的高額頭,便覺得怪對他不住。連對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我都表示過不敬,諸位就想壹想這些教育家的本事!幸而我自己碰到壹本《天方夜談》,使我對外國文的興趣,沒有完全被悶死。從此我發現了壹個新天地,在課堂上雖然不免常打盹,課外卻往往懶得睡覺。我用不著再聽先生三番五次的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或“書中自有顏如玉”。我知道他們只使我見到“顏如鐵”,我倒不如閉眼念幾聲佛。我不知道別人的經驗怎樣,不過我相信在塞與考兩重夾板中間,總壓不出很好的結果。

所以我覺得,要想培養讀書的興趣,非將態度根本改變了不可。讀書不是要應付考試,不是要敷衍外來的要求,卻是要滿足內心的需要,充實自己的生活。換了話說,讀書必須是自己的有機的壹部份,必須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熔為壹爐。若是書和生活經驗發生了親切的關系,書便有了味道,變為知己的朋友壹樣了。若是生活經驗從讀書擴大推廣,充實的機會就無限的增多了。書將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根本改變,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實生活的經驗越豐富,讀書的欣賞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廣,也就越能領略書中的真味。所以讀書與生活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兩者並進,才可以達到佳境。光讀書而無生活,只嘗得到間接的經驗,和吃嚼過的飯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讀書,卻勢必空虛,狹小。

我現在來舉幾個小小的例子,說明我這壹點點的意思。我說讀書可以增廣加深生活的經驗,因為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結晶,我們可以從其中吸收無窮的,精神的養料。很平常的東西,經過名著的作者,特別是詩人,描寫之後,便有了意味,在讀者的心中形成了聯想。這樣的詩句便成了“OpenSesame”(《阿利巴巴與四十大盜》中開門的咒語)壹樣的咒語,可以替讀者打開了珍貴的寶庫。諸位知道,羅馬有壹位大詩人維吉爾(Veigil),他在中世紀被人認為魔術家,因為他的半行壹行的詩,往往可以在讀者心裏喚起無窮的聯想,仿佛是咒語壹樣。

最近翻譯吉辛(GeorgeGissing)的《四季隨筆》(The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其中有壹段將這個意思講得最好。他引約翰生(SamuolJobnsou)的話:在讀過書和沒有讀過書的人之間,同死人與活人之間,有同樣大的差別。接著他說蝙蝠和梟鳥,若不是因為入了詩人的世界,他也許看到它們,聽到它們,只懷著厭惡或迷信。可是,

“Thennightlysingsthestaringowl,

To—whit!

To—who!——anerrynote。”

(凝目的梟鳥夜夜歌唱著,

To—whit!

To—who——歡快的歌調。)

“Onthebat'sbackldoflg

AfterSummermerrily”

(我在蝙蝠的背上飛來飛去,

快快樂樂的過著夏季。)

這兩種鳥便入了超凡的境地,變為富於詩的聯想的了。可是對於不讀詩的人,它們和麻雀有甚麽不同呢?夜鶯、雲雀、布谷,也因為詩的聯想,更被人珍視。這種微妙的經驗,不讀詩的人卻無福領略。我因為韓愈的詩句——

黃昏到寺蝙蝠飛,

對於蝙蝠也頗懷好感,而且每見到它,往往想起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

仿佛見到了詩人辛棄疾獨宿的淒涼情況。讀過壹點詩詞的人,黃鸝、燕、鳩、杜鵑等鳥所引起的情緒,也自然和未曾讀過詩的人完全不壹樣。我們經過詩人的眼睛來看萬象,經過詩人的耳朵來聽萬籟,仿佛是增加了壹種感官;而不曾讀過詩的人,卻仿佛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也就貧乏得多了。其他如樹木花草,本身固然是美的,也因為詩的聯想而更美。梅呀、柳呀、梧桐呀、芭蕉呀,在不讀書的人的心目中,假如引起甚麽情緒的話,也完全是另外壹回事。所以讀書使我們的生活豐富。

吉辛又說到中夜的鐘聲使他驚醒,若不是為了莎士比亞的聯想,他也許會詛咒它擾亂睡眠呢。讀過張繼的

夜半鐘聲到客船,

假如諸位中有人中夜被鐘聲驚醒,不會因此感到喜悅嗎?

生活的方式和態度被讀書所改變,是所以還要辦教育的基本理由,恐怕諸位從教育家聽的已多,見的已多,我用不著多說了。我只說壹件小事。多年前我讀到壹篇論散步的文章,作者特夫萊嚴(G.M.Trevelyan)說他有兩位大夫,壹位是他的左腿,壹位是他的右腿,在身心失調的時候,他總請他們醫治,而且壹治必好。那時我還在窮學生時代,而且頗有人擔心我活不下去,所以常請這兩位大夫侍候我,是最合理,也是最經濟的事。決然下聘約。不像目前許多教授,只兼掛名的差事,他們倒是很熱心服務的。幾年後舊同學見到我,都驚訝我居然不但沒有入墓,卻比以前健康些了。這還是小益處。他們給了我更多的精神上的快樂。我覺得我的整個的人生觀,都差不多因為他們改變了。別的人聽說都是用腦子思想的,我卻用腿思想的時候也頗多。我向諸位保證,腿實在不像許多腦子那樣空虛。假如我早幾年讀到這篇文章,我不知要多得多少益處;特別他論到青春苦惱期的壹段,會給我最健全的啟示。我先說到蝙蝠,諸位也許有譏笑我懸空的;這壹回可腿踏實地了。

我說生活的經驗也可以增加讀書的理解和欣賞,讓我也來舉壹點小小的例子。記得有壹回,和在坐的臺靜農先生談到中國詩的意境,我說很歡喜柳永詞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他問我,前壹句“今宵酒醒何處”如何?我搖搖頭,因為我不善喝酒。他卻覺得酒醒後那境界更好。這有點不好商量。不過他繼續說,有壹次回故鄉的途中,卻親身經歷過這境界。我只有甘拜下風,承認他的欣賞更真切。在我,“楊柳岸”和“曉風殘月”從沒有合成過壹張和諧的圖畫。

我在北平,教學生讀過壹點詩,有壹位坦然承認念不出甚麽味道。多半是情詩,他正在厭惡女性,難怪的。暑假後,他見我第壹句話便說他喜歡那些詩了。我笑了笑,他也心會我知道他不是在厭惡中過日子了。

對於名著的欣賞,有許多地方很受自己的經驗限制,所以膾炙人口的名著,有時讀不出甚麽好,也不必掃興的。怎樣的名著也往往有不精彩的地方,不壹定就是自己的了解力過差。就是最精彩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樣領略。有人說,壹年讀壹次莎士比亞,每次都可以有新發現。真正的名著,大體都很耐咀嚼,咀嚼壹回,總可以得到些真味。不要只相信別人的說法,雖然明達的批評可以幫助我們的欣賞,可惜這樣的批評並不多。我們和十個人相交,未必有兩三位可以成為朋友;從書中所得的友誼溫情,比例卻比較高。有時我們自己的經驗沒有成熟,不能了解欣賞壹部作品;有時同壹作品,因為讀的時間不同,給我們很不同的印象,可以證明自己的經驗往往在讀書上有絕大的決定作用。所以我們要想深入到書裏去,非同時將生活經驗盡力擴大不可。有批評家說,少年人讀西萬提斯(Gervantes)的《吉珂德先生》(DonQuixote)會發笑,中年人讀了會思想,老年人讀了卻要哭,也就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生活同讀書是分不開來的。壹方面不要作書呆子,將腦袋裏裝滿著死書;壹方面也不要空著腦袋過生活。讀書應當是生活的壹種享樂,不是令人頭疼的工作。生活應當用書籍來陶冶,使它美化並充實。讀書,我們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師益友;生活,我們才可以接受它們給予的恩惠。這樣將生活和讀書熔為壹爐,我想英國詩人勃萊克所說:

“……A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壹粒沙裏壹個世界,

壹朵花裏壹個天國,)

這境界我們有時候可以領略到。

謝謝諸位的耐心,費不少時間來聽這幾句很平常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