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過去壹篇文章所寫的壹段話。在此用他來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研究的主體是人,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以人為本,站在當時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我們必須承認,2000年來能被載如史冊的人畢竟是少數,而這少數人能夠進入壹定是有其道理的。時勢造英雄,他們的作為壹定會受到當時的思想,制度,社會背景的制約。正如我始終無法理解他們在沒有電腦的日子裏想打魔獸了怎麽辦,他們也不會理解社會主義是個什麽東西。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古人,也不能因為我們能用手槍而看不起他的們的弓箭。我們從古人的立場上去體味他們的無奈與矛盾。以同情目光看待古人,因為我們並不比他們強多少。
2.我們,至少非歷史學家,在品讀歷史時,應當努力去挖掘其中規律,除此之外,例如:關羽生日是幾號,諸葛亮老婆漂不漂亮,這類高深的問題對我們而言有什麽意義呢?
黎東方先生說:歷史的麻煩就在於他有著不可深究性。的確如此,同壹件事情在同壹本書上都會有著不同的描述,到底誰對誰錯呢?或者兩個都錯,也有可能兩個都對?這些問題根本是討論不出來的。
但中國畢竟是壹個多產人才的國家,他們超越了常人所能掌握的胡扯能力,純粹以他們的個人喜好把這些原本無解的問題說的頭頭是道(至少是表面)而且卷帙浩繁令人咋舌。更厲害的是他們還能把這些從來沒有的對話添加上表情,比如:周瑜微笑著說,曹操憤怒的咆哮。寫到這裏,我手有些累了,重覽全文發現我實在不夠嚴謹犯了壹個錯誤。前文中我說:純粹以他們的個人喜好……經過我仔細思考後發現,並不是純粹以個人喜好,更多的是他們的觀點壹定與曾經有過的觀點不同,否則怎麽會有轟動效果呢?
這樣的人才,以這樣的專長,這樣的標準下,在這樣浮躁跟風的社會中變成了傳說的中的專家。
專家們想:我靠。憑什麽這家夥就得被人供著?他難道沒犯錯?於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在各大書店都能買到的正史中利用古漢語詞典終於發現了偉人生命的瑕疵。於是他們在用百萬個修辭和語言故事組合起來,壹部偉大的著作就這樣誕生了,他們當然不會是為了名利,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學術研究,為了以正視聽,盡管他們經常參加壹些選秀節目。
好吧。讓我假設我們的偉人(比如諸葛亮)是有很大錯誤的,對社會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的不利於少年身心發展的。那麽我問妳:是他們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大還是某明星(比如陳冠希)造成的負面影響大?妳不是要以正視聽麽?妳不是以天下為己任麽?妳為什麽不去罵他?呵呵,畢竟罵古人好,罵的好呢,名利雙收。罵的不好,最多被人反罵。妳們當然不會怕別人罵,在我看來能寫出那樣的文字的人,臉皮的厚度不可小視。
是以,自稿費產生的壹刻,教授和專家這些名詞就出現了。自學者能上電視給娛樂節目作評委的那刻起,鞭屍就成為專家們的日常娛樂活動,而必將長期延續下去。屹立人們心中壹千八百的年的形象以及他所代表的忠,信,智,節,被拖了出來,痛扁壹頓。
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隆中對》並非諸葛亮原創,而是抄襲,魯肅的《榻上策》。為什麽呢?因為兩者的基本思路就是相同的都是南方對抗北方。怎麽抄呢?諸葛亮的哥哥諸葛亮謹在東吳那邊當官,是他泄露的。
這中說法很沒頭腦。所謂英雄所見略同,當時的時局決定了只能南方對抗北方,諸葛亮和魯肅都是兩方出色的政治家,誰規定了魯肅說了諸葛亮就不能說?再者,諸葛亮兄弟的人品無論是他們各自的老板,還是歷代史官都沒有作出任何質疑?我們又是憑什麽去懷疑他?何況無論《榻上策》還是《隆中對》都是密談,換句話說是機密,國家未來實行的戰略方針不該屬於最高機密麽?而這些,僅僅作為長史的諸葛亮謹會知道麽?
2.隆中對的意義
如今我們或許會認為隆中對也不過耳耳,那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對那段歷史太首席的緣故,而作為壹個27歲的青年能提出如此出色的計劃,的確算的上是高瞻遠矚。
然而隆中對僅僅只是壹份規劃,紙上談兵而已,具體的實施是要依靠局勢而定的,他的意義在於給找不到方向的劉備指明了道路。
3.局限性
隆中對的實現分為五個步驟:壹.奪取荊州。二.奪取益州。三.聯合孫權。四.等待時機。五.兩路北伐。
計劃是好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計劃在其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都有其局限性。
1.他吧曹操孫權置於壹個完全靜止的地位。公元207年曹操平定烏桓,沒有了後顧之憂,自然將目光放在了荊州上面,而孫權接替了兄長的文職已有八年,政權造已鞏固,魯肅甘寧等人提出的吞並荊州的策略被孫權欣然接受劉表父子誠然無能,但劉備勢單力孤卻也是事實,這種情況下曹操和孫權會給劉備爭奪荊州的機會麽?顯然不會。於是在孫權的幫助下,終於擊敗了曹操,卻於情於理都欠孫權壹個人情,因此盡管在赤壁之後劉備能夠順利的拿下荊州,然而對荊州的占有卻不能不在名義上稱作“借”。這就為將來孫劉翻臉埋下伏筆。
2.將自己置於壹個完全被動的地位。首先能否與孫權結盟必須得到孫權的點頭,只有這樣才能結成南方對抗北方的同意戰線。另外,第四步要求等待時機直接是被動的。“待天下有變之時”那天下無變又怎樣?大概只有等。最終蜀漢卻是敗在自己的內亂之下。
3.從時局上來看,孫劉聯盟與奪得荊州是相矛盾的,而這兩點卻有必須都是存在的。《九州春秋》中記載:(龐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誌。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表示認為荊州的地位低於益州。我以為不然。益州是根本,而荊州卻是北伐的條件,從戰略位置上來看,荊州直逼曹魏心臟宛洛,從這點上來看遠勝於處於涼州下放的益州。地形上來看,荊州為長江中下遊地區,土地平坦,車馬易行,便於行軍,不似蜀道崎嶇。蜀漢後期北伐的失敗也正在於路途艱難,糧草難運。
無法否認,這的確就是隆中對的不足之處。
然而,1800年後的我們,盡管早已熟知這段歷史,對於這樣的局限性,相比也仍然無可奈何,既然如此又何苦去責難古人呢?
留鎮守荊州的關於,降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鎮華夏,嚇的曹操有了遷都的念頭,在這種種光環下,得意自矜,全然不將東吳放在眼裏,終於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失去了荊州。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如此順利的那下了這兩個版圖如此龐大的州,而孫權卻在對豫州的攻勢中屢屢失利,心裏自然是極不平衡的,將妹妹嫁與劉備意圖穩定關系,卻似乎劉備與孫夫人感情並不是很好,劉備常恐“生變於肘腋之下”,這不能不使孫權敏感的神經再次繃緊,於是在關於前方大捷的時候向關羽提出了聯姻。這本是壹件極好的事,壹旦達成就穩定了孫權,就算孫權不給荊州攻勢上實質性的幫助,只要不在背後放暗槍,對於當時本就大好的形式是極其有利的。隆中對的前三個步驟幾乎已經完成。在劉備的支援下,完全可以壹鼓作氣,將曹操打到黃河以北。那時,再放過頭來消滅他原本就看不起的孫全,正是故事的完美結局。然而我門的關聖人似乎不太愛玩政治,權謀。估計他是認為孫家的基因不怎麽優秀於是直接拒絕並當著使者的面臭罵孫權。最後孫權大怒之下,協同曹操壹舉拿下了荊州。
我認為將荊州之失,歸結於關於本人的性格問題並不為過。可以說正是因為他的自大與狂妄使蜀漢的未來沒有了希望。事實上,蜀漢壹統天下的希望正是在失去荊州之時破滅的。
但,我想,關於畢竟還是偉大的。
他傲視群雄的氣魄無人可比。他的確過於驕傲,但誰能說他沒有驕傲的理由?江陵被占領後他本是有機會逃走的,但他放棄了逃避,選擇去奪回自己的榮耀。臨沮受擒他是有機會活下來的,但他放棄了茍且的生,選擇了從容的死。並不是勝利者才是英雄,悲壯的死有時豈非比生更加光彩奪目?壹個人究竟能不能算作英雄就是要看他,在生處絕地的時候作何選擇。能使他們作出這樣震撼的決定的,是壹種精神。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麽?
上文已經說了,荊州之失與關羽的傲和劉備對荊州支援的忽視是脫不了幹系的。關羽在前方大捷,本可以壹舉打到江北但荊州本部的兵馬夠嗎?顯然是不足以支撐他繼續抗曹的。那麽劉備為什麽沒有支援?
壹樣人提出這樣的觀點:關羽其實是被諸葛亮害死的。為什麽?因為關羽這孩子不太聽話,諸葛亮管不住他,為了以後專權的必要,所以害死他。怎麽害呢?不給荊州支援。這個觀點實在是太強悍了點,原來劉備的天下不姓劉,姓諸葛亮,兵馬大權不在劉備手裏在諸葛亮手裏。如果這樣推論的話,閣下是不是又要說,那不是諸葛亮害死的,是劉備害死的?那麽又為什麽呢?是不是上次打麻將關羽欠錢不還?實在是很滑稽的。這些觀點實在反駁了都沒什麽意思,三更半夜的寫完了還睡覺呢。。
這裏就有個疑問是必須要解決的了。關於作為劉備集團的最高統帥(如果沒有才能劉備也不會把荊州交給他),應該不至於如此無知,兩國聯姻的大事好歹也要請示下劉備,為什麽敢直接拒絕?再者劉備入蜀時為荊州留下的那些須兵士,似乎還不足以支持關羽進軍中原,那麽在前方大捷的時候為什麽既沒有見到劉備在涼州的牽制,也沒有見到援軍的到來,在稱漢中王的時候甚至也沒有與作為盟友的孫權互通使者。這些在惜墨如金的三國誌中是無法找到的。
我的想法是:劉備將漢中交與魏延,穩定了後方。是準備親自到荊州支援關羽,這樣不僅能給關於提供兵力上的支援,自己坐鎮後方也能威懾到孫權。但是,事情發生的太突然,孫權對江陵的攻占幾乎兵不血刃,誰能預料的到呢?只怕連孫權自己也無法想到如此輕易的就拿下了荊州。荊州已失,先前關羽的壹切成就在此化為烏有,也正如前問所說,劉備集團統壹天下的夢想也就在此破滅。
荊州已失去,關於毀敗。劉備急於報仇而舉傾國之兵東征孫權,卻被陸遜壹把火燒成了灰,逃至白帝,劉備集團直接從頂峰跌入深谷,在這裏,上演了壹部感動1800年中國人如今卻又被罵的狗血淋頭的白帝托孤。
托孤,並不能算是壹件非常新奇的事,它是壹個常規。君王在臨死之前,找幾個信的過,有能力的大臣吩咐他們協助自己的兒子完成為完成的大業。那麽劉備的托孤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爭議呢?就在於劉備說了壹句話: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別人托孤都是對臣下說:妳們要好好照顧我兒子,不能有異心。而劉備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親。讓自己的兒子好好對諸葛亮。這就有點神奇了。對此不少文人,史家給予評論,有贊揚的,如:陳壽:“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自然也有是人提出與此完全相反的議論,比如孫盛所說:“詭辯之辭非托孤之謂。”黎東方先生也在其作品中對這種說法表示贊同。(胡老教授究竟算不算文人或者史家我覺得尚待考證,此處就不載其高論了。)孫盛等人的觀點經過現在的專家學者教授的加工之後變成:劉備不信任諸葛亮,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嚇唬他的,目的是為了讓諸葛亮在群臣面前發誓。
那麽究竟誰是誰非呢?前者片面的從情感上入手,過於主觀,暫不討論。後者其實是有道理的,甚至說這個觀點更加正統,更加官方。何以見得?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從漢初三帝權分三公垂拱而治到雍正皇帝撤消軍機處,完成軍,政,監察三權獨攬。每個皇帝似乎存在著壹個先天的意識,就是把所有權利集中於自己手中。連宗族兄弟都不能碰的神器,劉備會舍得交給外姓?理論上說:不可以。
那麽我們就假定劉備,並非誠心讓權諸葛亮,那又會上怎麽樣的呢?劉備懷疑諸葛亮有野心,想打消他這個念頭。於是幹脆說這麽壹句:君可自取嚇唬下諸葛亮。要嚇的他當眾發誓,絕對不去想皇帝這個位子,目的就達到了。但是如果諸葛亮壹下答應了怎麽辦?後面埋伏著刀斧手就會沖出來剁了他。就算他發了誓,還怕他以後會有不臣之心,於是就讓李嚴做諸葛亮的副手,來分割他的權利。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之處:
1.劉備沒有懷疑諸葛亮的理由。在此之前諸葛亮並未做出任何值得劉備懷疑的事情。劉備對諸葛亮也是相當的敬重。順便反駁下某些人認為龐統更為劉備信任的觀點。我承認龐統是個壹流的人才,但三國誌中也明確的說:“親待亞於諸葛亮”(《龐統傳》)這可以說明些問題了吧。另外就才華而言,我認為根本無法用能力才判斷,這又不是玩遊戲,沒有具體的數值給妳,妳怎麽比較?我認為,他們同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在歷史上留名的,那麽他們的價值就應當在於對其所服務的勢力產生的影響,這樣來說位居丞相,獨掌大權十壹年的諸葛亮自然影響力要高於龐統。這樣的觀點或許有些片面,但至少公平。
2.認為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在試探諸葛亮的人,是相當愚蠢的。極不合邏輯。打個比方,妳要把財產留給自己的兒子,又怕壹個人來搶,妳會把他叫過來對他說:“哥們,我兒子傻,不會花錢,妳幫他點吧。”?如果這話當眾說出來,以後的變故豈非名正言順,所謂的試探,到了後來豈非成為了合法的依據?另外,再向另壹邊想,如果這是試探,答案應該有兩種,壹種是馬上發誓效忠,壹種是立刻說:哎呀!哥們,我也是這麽想的。好吧,我們假設諸葛亮的智商並不算太高,那起碼也該比諸位還是高點,妳會選擇第二種麽?白癡都不會。如果答案只可能是壹種那試探又為了什麽?為了讓他發誓麽?妳傻不傻啊。妳摸著良心說,現在發個誓是不是比吃白菜還簡單。
3.許多人都認劉備在托孤的時候,後面埋伏了刀斧手,這讓我感到很不可思議。我就在想,萬壹諸葛亮對錯口號,說錯了話。立刻被砍死之後,劉備接下來該怎麽辦。那時的劉備隨時準備見上帝,有空再考慮壹個顧命大臣?就能力而言,那些官員誰能勝過諸葛亮?就算有能力勝過諸葛亮的,他們就比諸葛亮忠臣?妳是不是讓刀斧手退後,在找壹個繼續試探?
經過這三點我得出結論,這種說法很愚蠢。
那麽托孤的真相就真如第壹種說法,認為劉備與諸葛亮哥倆好,位子讓他,沒關系?我想,也不可能如此的純粹。黎先生說,歷史的麻煩就在於他的不可深究性,史書不可能告訴妳這些細節,更不可能告訴妳他們的想法。因此我們也只好猜測。下面談下我的猜測,僅僅猜測而已,不敢保證。而似乎也沒人敢保證,正如沒人敢說他已經完全了解某段歷史壹樣,正式如此,歷史才具有吸引力,他的吸引力就在於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如果什麽都已經確定,或者可以確定,那跟教科書又有什麽區別,我想,沒人會對教科書感興趣。
劉備與諸葛亮在演壹場戲,通過這場戲來告訴李嚴以及其他官員:諸葛亮的地位在妳們上面,妳們得聽他的。讓諸葛亮的地位淩駕與百官之上。這可能麽?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不可能。沒有任何壹個皇帝會希望出現壹個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臣子,這樣會使他們產生危機感。
但,放在當時的蜀漢,我認為是可能,甚至很有必要的。
我們需要從蜀漢政權的構成說起,它是由:原從,荊州士人,益州士人三部分組成。原從如:關羽,張飛,孫乾,糜竺,簡庸等人已經先後去世,日見雕零。而益州則是劉備以並不光明的手段奪取,益州士人對劉備也有抵觸心理。現在看來,戰場上只有成敗沒有善惡,而當時則不然,最好的證明就是劉備壹死,益州立刻產生叛亂。東征時諸葛亮沒有隨從前往,帶該就是要留在後方壹面叛亂吧。
荊州失去後,益州成為蜀漢唯壹的人才產地,為了籠絡益州士人,就算不信任,也不能打壓,因此把尚書令這種顯爵都交給了益州士人(法正,劉巴)。兩人死後又將他交給了李嚴。但卻無論如何也談不上信任的,更不可能起到所謂分割權利的作用。史載:“統內外軍事,留鎮成都”這個命令是很奇怪的。妳給他任務不就可以了?為什麽還要把位置也安排好?既然是統領三軍,也該呆在首都,為什麽要跑到永安?永安當然不要能是軍事大本營,顯然,李嚴所受的分封只是個名號,沒有實權。
原從雕零,可以忽略。益州士人無法信任,那就只能依賴荊州士人了,恰好,這其中也有這麽壹個值得信任,可以以來的諸葛亮。因此,猜測當時有必要提高諸葛亮的威望。
我想我的猜測不會有太大邏輯上的問題,但必須有兩個前提:1.諸葛亮絕對忠誠。2.劉備絕對信任。
1.忠誠問題
我壹直認為,討論諸葛亮的忠誠問題,相當愚蠢。也是精力旺盛的表現。我想,妳們可以發揮妳們分割文章的本領,斷章取義的功底去懷疑他的軍事能力,智商問題,甚至執政能力。但我想不通,妳們怎麽就能懷疑到他的忠誠問題?!我懇請各位,不要把造反想的跟吃白菜壹樣簡單。諸葛亮是哪的人?山東人。山東是誰的故鄉?孔子的故鄉。壹個從小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張大的人,怎麽會輕易想到造反?這是在強奸他的思想。堂堂700余言出師表出現“先帝”二字十三次。這種自覺流露的情感,是能偽裝出來的麽?而妳們,竟能從出師表中看出諸葛亮的不臣之心,我很佩服。我就想請教閣下,閣下行雲流水般的寫下這700余字鬼話連篇的情書中是否能如此自然的出現十三次“親愛的”。我想上面的內容已經能說明問題了,關於這個問題,我不想找任何史料來說明,我認為壹個人如果能從出世表中質疑諸葛亮的忠誠,我找的任何史料都是沒用的。
2.是否信任
我承認,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是發展的主體。但我同時也相信,劉備對諸葛亮以及對關羽的情誼是真正存在的。因為我相信,就算是在封建社會,君主也是由壹個有血有肉的人來扮演的。他們是人!不是專制的機器!劉備與諸葛亮都是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自有政治家的胸襟與度量。而如今,我們卻要把這種胸襟,度量想的如此卑鄙,齷齪,是否是因為自私,貪婪,卑微的心靈讓這偉大的胸懷變的的如果陰暗不堪?
諸葛亮自劉備死後,執掌軍政權利十壹年,十壹年中連連北伐,但鮮有成效。因此頗受史家責難,責難的原因有兩種:其壹是以陳壽為代表的認為諸葛亮“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指責其軍事才能。其二是認為,不該事必躬親,也不該那精力浪費在北伐上,更應當註意人才的培養。(當然,胡老教授提出了第三種,即:北伐為了篡位,鄙人愚頓未能領悟)。
對於第壹種,陳壽們犯了壹個錯誤,就是以成敗論英雄。從整個北伐的過程中我們只能得到誰勝誰負,卻不能看出誰強誰弱。為什麽?諸葛亮以壹州之力量,於易守難攻之地采取攻勢,在這種情況下,妳能說他沒有軍事水平?換妳來試試?張儼說:“仲達之才減於孔明”連司馬懿自己都說:“諸葛亮天下奇才”這兩人壹個是吳,壹個是魏。壹個人的才能能得到自己的對手的肯定,我們有資格質疑麽?
黎東方先生認為諸葛亮北伐的意圖在於,以攻為守,延長蜀漢的壽命。我以為不然。人人都認為北伐是諸葛亮的主觀願望,我卻認為是無奈之舉動,不得不北伐。
這是因為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局限,益州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誰都知道他怎麽樣都不能與中原抗衡。經濟上落後對手,長此以往不采取措施,不戰自敗。中原從來就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才集中於此。後出師表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壹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壹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人才與經濟的不濟,又豈是諸葛亮的個人能力所能解決的?
至於北伐的具體過程沒有壹個詳細的地圖供我分析,恐為方家所笑,不敢妄論。
七.關於神化
劉備起家晚,在夾縫中謀求了這樣壹塊生存之地,然而而書函最終還是敗了,敗在這快土地上,敗在他貧瘠的土壤,崎嶇難行的山路,匱乏的人才。而對於我們來說,那些已故先人的成敗真的如此重要麽?正史中所記錄的每壹個人都是的的確確存在過的。存在即合理。百年的歲月,獨獨留下這為數不多的姓名使我們耳熟能詳,他們每個人都是唯壹的,永遠只有壹個劉備,壹個曹操,也只有壹個諸葛亮。然而他們都已經死了,對於壹個死人,我們有必要追求的如此徹底麽?妳引以自得,沾沾自喜的詆毀對他們已經不會有絲毫的影響。而妳可知道,全中國又有多少青年崇拜諸葛亮?他們崇拜的不是他的榮華富貴,他的位高權重。而是他的智慧,堅韌,忠誠與節操。妳們,這些壹把胡子,故作老成,信口雌黃,連晚節都不顧的偽文人自然不會有什麽崇拜。作為壹個學者,妳們甚至不再對妳們筆下的文字忠誠?那麽又談什麽崇拜?崇拜的是壹種優良的品格,崇拜者必然會下意識的向這種品格靠攏,這樣不好麽?而妳們竟想用妳們的無知與冷漠去毀滅這樣的品格。好!那麽我問妳,如果中國沒有了忠誠這個詞,妳將以什麽來替代他的位置。如果中國沒有諸葛亮,妳又將以什麽來替代他的位置?!這是壹個有偉大人物而不珍惜的可悲的時代。在妳們這些學者,專家眼裏,讀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可以成為性教育。以妳們如此表達能力,如此精神態度,如此審美觀念,如此領悟能力就能來品評歷史品評人物?我很懷疑,以妳們被金錢名譽所堵塞的軀殼,是否真的能理解什麽叫做精神的力量。如果連什麽是精神的力量都無法理解,那麽,告訴我,什麽讓妳選擇了文字?壹個民族的精神是由這個民族產生的偉大人物的高尚人格組成的。外國人無法理解中國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候為什麽不怕犧牲。我告訴妳,因為他們的國家,沒有壹個諸葛亮,壹個屈原,壹個嶽飛,來告訴他們,我們該怎樣對自己的國家忠誠!而妳卻試圖用的無知來毀滅這些,正如壹只小醜。
有人說:諸葛亮的北伐行為是在分裂國家。如果妳承認妳是在以現代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那麽我容忍。但妳要是因此置疑諸葛亮的品格,我恨不能拿起手邊未喝完的咖啡潑向妳,我實在不知道,在妳作出這個結論之前有沒有用妳的大腦思考過。假如以後沒有了國家之分,陷入星球戰爭,妳會不會指責那些打敗侵略者的誌士,問他們同樣都是地球人為什麽要打,正如現在妳質問諸葛亮:同樣都是中國人妳為什麽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