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如下:
工匠精神在企業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學習價值。
在當今社會,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是立竿見影的效益,忽視了產品的靈魂品質。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取得成功。
當其他公司熱衷於“圈錢,做壹個產品,壹個產品,然後錢”的循環,堅持企業的“靈魂”,依賴於信仰,信仰,看產品持續改善,不斷提高,最後,通過訓練後的高標準要求,成為許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精神是完全享受,是脫俗的,積極的。
企業不應該盲目地學習和引進日本管理。學習日本管理最好的方法是精神,而不是實踐。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首先是熱愛自己所做的,而不是熱愛自己所帶來的金錢;二是不斷提高。精益管理是“精”與“易”的結合。用日語來說,從60%提高到99%從99%提高到99.99%是壹樣的。他們不與他人競爭,而是與自己競爭。
擴展資料:
李克強對工匠精神的評論:
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壹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古語雲:“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上,是壹種認真的精神、敬業的精神。其核心是:不僅要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的工具,還要樹立對職業的崇敬、敬業、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註重細節,追求完美和完美,給客戶完美的體驗。
壹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融入每壹個環節,打造出壹流的產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工匠精神相反,它是“近乎”的精神——滿足於90%,近乎足夠,但不追求100%。
我國制造業規模大而不強,產品整體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現象,或多或少帶有工匠精神的稀缺性,“近乎精神”的表現。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