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英漢委婉語對比分析英漢對比分析在翻譯中的運用

英漢委婉語對比分析英漢對比分析在翻譯中的運用

摘 要:英語和漢語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彼此存在很大差異。運用英漢對比分析,了解兩種語言的基本特征和差異,對翻譯理論和實踐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本文以郭建中先生《中國人的家庭》譯文為例,從詞匯選擇、句法差異和語篇結構三方面,說明了在翻譯中運用英漢對比分析有助於獲得理想的譯文,達到“動態對等”。

關鍵詞:英漢對比 翻譯 動態對等

1. 引言

英語和漢語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兩種語言,前者屬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後者屬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不同,英語和漢語在詞匯、句法和語篇諸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特色鮮明。恩格斯曾說:只有將本族語同其他的語言進行比較,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語言。呂叔湘先生也曾指出:“我相信,對於中國學生最有幫助的是讓他們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馮錦、楊平,2004)

張培基(1982)把翻譯定義為“運用壹種語言把另壹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的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蘇聯翻譯理論家巴爾胡達羅夫(1985)認為翻譯是“把壹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內容方面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為另壹種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由此可見,翻譯涉及到雙語之間的語言、文化等的對比和轉換,自然,對比語言學對於翻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比語言學的任務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時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並將這類研究應用於其它有關領域。”(許余龍,1989)在翻譯過程中,運用英漢對比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兩種語言的基本特征和差異,從而獲得理想的譯文。

由郭建中教授譯註並載於《上海科技翻譯》2001年第2期的《中國人的家庭》,是壹篇上乘之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郭教授精湛的翻譯技能,而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也由此可見壹斑。筆者擬以此文為例,從詞匯選擇、句法差異和語篇結構三方面,說明英漢對比分析在翻譯中的運用。

2.《中國人的家庭》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

中國人的家庭

(1)對中國人來說,家庭是神聖的。(2)因此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裏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

(3)從前,中國人喜歡大家庭,很多人生活在壹起,有的家庭四世同堂――四代人住在壹起。(4)壹個大家庭就是壹個小社會。(5)在這個小社會裏等級分明,輩分最高者地位最高。(6)在封建時代,幾十口人甚至上百口人生活在壹起,如果沒有紀律約束是不行的。(7)人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8)封建社會的家規就是壹個家庭的法律,在家裏丈夫打妻子,父親打兒子是合法的,別人無權幹涉。(9)兒女們的生活包括婚姻都由家長主宰。(10)每個大家庭都有自己的宗祠,在那裏供奉著這個家族的祖先。(11)每個人都有義務為自己的祖先增光。

(12)現在情況不同了。(13)封建式的大家庭解體了,以小家庭為主。(14)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5)但是人們對家庭的依戀卻依然如故。“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人之常情。

The Chinese Family

Families are sacred to the Chinese. Chinese people, wherever they may be, are strongly attached to their families.

In the old days, Chinese people preferred to live in extended families with up to four generations under the same roof. An extended family was a small society in which everyone has his own place by seniority in the hierarchy. In feudal times it was impossible for large members of people to live together without restraints being placed on their behavior. As the saying goes, “A state has its law and a family its regulations.” In feudal times family regulations are laws in a family in which husbands dominated their wives and fathers their children, including their choice of spouses. No one had the right to interfere if a husband beat his wife or a father beat his son, for these actions were regarded as legal. Every clan set up its ancestral temple where their ancestors were enshrined and worshipped, and it was the duty of every family member to add to the prestige of the family.

Now thing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feudal extended family has given way to the nuclear family, and its life style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However, the Chinese have as strong a sentimental attachment for their families as ever. So, it is quite natural and normal for people “to miss

all the more their family members during festivals”.

3. 運用英漢對比分析《中國人的家庭》譯文

3.1 詞匯選擇

由於生活的地域不同,所處社會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經驗往往是不同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因此,有時對同壹客觀事物或思想,兩種語言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表達。詞匯是語篇的基本單位,在這壹結構層次上,翻譯者要根據特定的上下文選擇恰當的詞語,註意區分詞義的引申及特有的文化內涵,切忌照詞典上的詞義逐詞對譯。

如原文中第(3)句“從前,中國人喜歡大家庭……”及第(13)句“封建式的大家庭解體了,以小家庭為主”。壹看到“大家庭”和“小家庭”,初學者會馬上譯成“big family” 和“small family”。殊不知在英語中,相當於漢語所講的“大家庭”和“小家庭”的概念,分別是“extended family” “nuclear family”。《朗文當代英語辭典》(1995)給出如下定義:Extended family: a family group that consists not onl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but also of grandparents, aunts,uncles etc.; Nuclear family: a family unit that consists only of husband,wife and children. 而big family 壹般是指多子女的家庭。I have a big family to support意為“要養活好多子女”,而不是“要養活壹個大家庭”。Nuclear family 曾經譯為“核心家庭”,從英語的定義看,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家庭”,就不必用“核心家庭”了。因此,壹個nuclear family(小家庭)也可以是壹個big family (多子女家庭)。再看原文第(10)句“每個大家庭都有自己的宗祠……”。這裏“大家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就不是“extended family”了。根據中國的習俗,這裏的“大家庭”是指同壹姓氏的家族。相對應的英語詞匯應是clan: a large group of families that often share the same name (《朗文當代英語辭典》(1995))。

此外,原文第(2)句“因此中國人無論走到那裏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中“忘不了”,譯文沒有簡單地譯為can not forget, 而譯為are strongly attached to , 更符合中國人對家庭依戀的情懷。

3.2 句法差異

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句子差異,最大的莫過於漢語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而英語造句則主要采用形合法。王力先生(1990)在《中國語法理論》壹書中提出,“意合”(parataxis) 也稱implicitness/covertness或“零形式連接”,指不借助於語言形式,而借助於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系來實現語篇內部的連接。漢語重意合,是壹種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語言,以神馭形,結構松弛,多是意思連接的積累式分句或獨立單句,彼此的邏輯關系多以句序之先後加以暗示。“形合”(hypotaxis)又稱“顯形”(explicitness),指借助語言形式,主要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手段,實現詞語或句子的銜接。英語重形合,遣詞造句講究邏輯性,最忌流散疏松,而必須借助連接詞、關系詞、指代詞等手段來凸顯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形攝神。

漢語的意合特點和英語的形合特點對英漢互譯有諸多啟示。漢語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往往沒有形式上的體現,但將漢語句譯成英文時,句與句之間則常常需要關聯詞,否則會影響意義的傳達。相反,在英譯漢時,就不壹定要將文中的關聯詞全部譯出,過分使用關聯詞會讓漢譯文很拗口。介詞是英語形合的手段之壹,在英語中使用頻繁,漢語中很多的動詞都可以用英語的介詞來表達。(範紅升,1996)

縱觀原文,可以發現這是壹篇典型的以意合法組織起來的短文,全篇多是簡單句,且句與句之間很少有關聯詞,沒有明顯的銜接手段。如原文第(3)句是幾個簡單句復合而成的,真正體現了漢語“竹節形”的特點。譯文將“從前”後面的幾個簡單句合而為壹,還使用了介詞in, with up to, under, 使整個句子結構非常嚴謹,讀起來也很流暢。又如原文第(4)、(5)句,譯文將其處理為壹個復合句,“壹個大家庭就是壹個小社會”譯為主句,緊接其後有壹個“in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限定“小社會”,還添加了介詞by, in, 這樣壹方面避免了重復,使譯文非常簡潔,另壹方面也符合英語“葡萄形”句法結構。第(10)句的處理和第(4)、(5)句相似,但將第(11)句譯為和(10)句譯文並列,也符合英語句法特點。譯文對原文(13)、(14)、(15)句的處理也值得我們註意。譯文將第(13)、(14)句的轉折關系譯出來了,但句序稍有變化。原文(13)、(14)、(15)句隱含因果關系,譯文添加了連接詞so, 將其凸顯出來了,使讀者壹目了然。

3.3 語篇結構

黃國文(1988)在《語篇分析概要》中給語篇下的定義是“壹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它可短可長,短的三言兩語,長的洋洋灑灑壹瀉千裏,關鍵是意義完整,前後連貫,自成體系。“語篇應有壹個論題結構或邏輯結構,句子之間有壹定的邏輯關系。”銜接和連貫都是漢語和英語的基本特征。兩者在銜接手段上都包括照應、省略、連接、詞匯等。照應是指應用人稱代詞、指示代詞以及同級比較詞,以免重復累贅。詞匯手段是指同義、近義反復,亦稱同現關系,即是同義詞、近義詞、上下義詞的運用。但英漢語在這些銜接手段的運用上有所不同,翻譯時不可亦步亦趨,應根據各自的語言習慣予以調整。

原文第(1)、 (2)句, “中國人”和“家庭”各重復壹次,譯文也采用了重復原詞的方式. 但原文第(3)句中,“家庭”重復了壹次,譯文則以介詞短語處理,family只出現壹次。原文第(4)、(5)句,“小社會”重復壹次,而譯文用in 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避免了原詞重復。又如原文第(10)、(11)句, “那裏”屬指示代詞照應, 譯文以where 引導的定語從句靈活處理,更符合英語習慣。“祖先”重復壹次, 但譯文根據上下文處理為the family。由此可以看出譯文沒有拘泥於原文,而是根據英語習慣適當調整, 因而讀來自然流暢。

4. 結語

美國翻譯理論家Nida 提倡翻譯“動態對等” (dynamic equivalence)。 “動態”壹詞表示這是兩種關系的對等: 壹邊是原文對原文的接受者;另壹邊是譯文對譯文的接受者。同樣的信息,用兩種不同語言表達,接受者不同,卻要產生相同的效果(金?,1998) 。翻譯要達到“動態對等”,其中壹個重要條件是對源語和譯語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準確把握源語和譯語的特點和精神風貌。本文以郭建中教授《中國人的家庭》譯文為例,從詞匯選擇、句法差異和語篇結構三方面,說明了在翻譯中運用英漢對比分析有助於獲得理想的譯文,達到“動態對等”。

參考文獻:

[1]馮錦,楊平.英漢對比分析與翻譯教學[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7.

[2]張培基等. 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

[3]巴爾胡達羅夫. 語言與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

[4]許余龍. 對比語言學概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5]郭建中譯註.中譯英:中國人的家庭[J]. 上海科技翻譯,2001,(2).

[6]朗文當代英語辭典[Z].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7]範紅升. 英語形合與漢語意合的特點對翻譯的啟示[J].福建外語,1996,1.

[8]黃國文. 語篇分析概要[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金?. 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