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溫州亂彈是怎樣發展輝煌的?

溫州亂彈是怎樣發展輝煌的?

從1796年至1820年,溫州亂彈班社又增加了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義等班社,他們為溫州亂彈的繼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亂彈班社的逐漸增多,溫州亂彈壹步壹步走向了輝煌。

在我國,以長短句南北曲為曲體的戲曲音樂中,最古老的並壹直流傳下來的兩個腔是高腔與昆腔。甌劇的音樂唱腔即由高腔、昆腔、亂彈、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構成,溫州亂彈以唱亂彈腔為主,兼唱他腔。

溫州亂彈的聲腔具有樸素、明快、粗獷而細膩的特點,傳統曲牌有1000多支。因長期活動於農村山鄉,表演上生活氣息濃厚,在形式上對格律的要求並不嚴格。

溫州亂彈中的高腔有徒歌清唱調,演員稱“八平高腔”或稱“硬調”;也有以管弦和唱伴奏者,演員稱為“四平高腔”,或稱“軟調”。

溫州亂彈中的高腔無確定的調高,不托管弦,徒歌幹唱,壹唱眾和。昆腔唱腔的主要特征,在於依字聲行腔,又由於昆腔的唱兼用笛、簫、笙、琵琶等的伴奏,流麗悠遠。相比之下,徒歌幹唱的高腔,應是溫州亂彈的進步和壹大特色。

溫州亂彈高腔音樂結構為曲牌聯套體,僅以鑼鼓助節,無管弦樂器伴奏,個別劇目,如溫州亂彈《磨房串戲》和《循環報》中,僅有壹段有管弦伴奏。演出時,壹人獨唱,眾人幫腔,音調高亢,風格粗獷。不少曲牌頻繁使用宮調交替和轉換手法,形成了特有的風格。

溫州亂彈兼唱昆腔,有整本全用昆腔者,也有與亂彈分出相雜者,更有全唱昆腔、雜用亂彈的現象,如高腔戲《雷公報》插用的皂羅袍、駐馬聽、園林好等昆曲詞牌;亂彈戲中插用的哭相思、梁州新郎、小桃紅等都是如此。

溫州亂彈中的亂彈分為正亂彈和反亂彈兩種,均為板式變化體結構。定調正、反相差五度,各有原板、疊板、緊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變化,並有洛梆子、二漢等其他曲調。

溫州亂彈腔曲調華麗、優美動聽,由於用中原音韻結合溫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在溫州亂彈正宗的傳統亂彈大戲中,大都唱正亂彈,故正亂彈壹向被稱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與當地民間音樂有明顯聯系。

作為亂彈腔基本板腔之壹的原板為上下句結構,明亮剛健,可變性大,既可表現歡快感情,又能抒發低沈的情緒。反調原板在節奏與結構上,與正調原板相似,僅較正調原板平柔委婉,調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單獨演唱,也常與疊板、流水等板式聯結使用。

正流水板是氣氛喧囂,適宜於悲哀的感情,可單獨使用,亦可與其他板式作連接。流水板與緊板旋律基本相同,緊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節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鑼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結構和演唱方法與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溫州亂彈中的徽調也稱“徽調皮黃”,在溫州亂彈中,這雖不是主要的聲腔,但用在溫州亂彈中也與眾不同,成為特色甚濃的重要聲腔。除單獨組織唱腔外,此聲腔還常作色彩唱段介入其他腔進行套用。

溫州亂彈中的灘簧源自蘇州灘簧的說唱藝術,作為坐唱形式,最遲在1820年至1850年已流行於溫州。

溫州亂彈中的時調是小調類民歌中發展得最為規範和成熟的類型。在溫州亂彈中,就有壹些戲多是用這個腔調,但這些劇目大都為戲弄段子。

溫州亂彈的伴奏樂器,以笛子為正吹,板胡為輔助,其他還有琵琶、三弦、月琴、揚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簫、嗩吶、長號、蘆管、牛筋琴等作為伴奏。它是壹種雜白混唱的曲牌體音樂,其形式不多,板式變化不大,但含義豐富,格局嚴整,旋律鮮明且富有鄉音鄉味。

溫州亂彈樂隊壹般由拉弦樂組、彈撥樂組、吹管樂組、打擊樂組組成,人員在13至20人之間。其編制和伴奏形式,因所含六種聲腔之不同而各異。高腔演奏本為幹唱,樂隊比較簡單,演奏人員主要負責幫腔。

在1821年至1850年,溫州壹帶商業、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繁榮,人口增多。溫州亂彈班社也乘風借力,壹度發展到30余個。這壹時期最著名的班社有瑞平竹馬歌、老同慶、新聯奇、新同慶、大三異、大吉慶、小同慶等。

不僅如此,溫州亂彈班社還有自己的戲館。在當時,這樣的戲館有20多處,其活動區域,除浙南的溫州、臺州、處州之外,還遠及閩北,並傳至我國的臺灣。

這個階段是溫州亂彈最繁盛的時期,到1862年至1875年,民間又有了如意班亂彈班等的出現。進入1875至1908年,溫州亂彈班社更多,如大高升、新益奇、新高升、新聘玉等就是那時的佼佼者。

組班者多從開辦科班戲館入手,藝徒學滿結業,就以原班人馬組織演出。壹時間,亂彈學館如雨後春筍,班社層出不窮。

成立於1897年的溫州平陽金鄉新益奇亂彈班,就是由科班戲館組建的。這批藝徒中的林增理、醜角演員錢阿松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林增理後來譽滿浙南;錢阿松在建國後,赴江西教戲,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