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既是壹個農業古國,又是壹個農業大國。出版壹部反映我國傳統農業豐富經驗,傳播古今中外農業科學知識的大型農業工具書,是我國幾代農業科技工作者、出版工作者的夙願。早在20世紀《辭海》剛剛問世的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出版家就萌發了編纂農業辭書的念頭,並著手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準備。但在貧窮落後、戰亂頻仍的舊中國,良好的願望只能成為畫餅。
新中國成立的隆隆禮炮聲,重新激發了出版界編纂農業工具書的熱情。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農業詞典》、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農業辭典》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農業》分冊相繼問世。隨著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版壹部能夠更加全面反映日益豐富的農業各學科知識的專業詞典已屬當務之急,而以出版農業科技圖書為己任的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前身)責無旁貸。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該社即將這壹設想,列入選題規劃。在北京、上海等地廣泛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於1963年正式擬訂了《農業詞典編輯計劃》(初稿),計劃中明確了詞典的性質,提出了詞目分類大綱、農業詞典編輯委員會簡則及編輯委員會名單。在工作行將全面鋪開之際,卻因“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而擱淺。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出版事業的春天開始了。農業出版社在陸續出版3700萬字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後,不失時機地啟動了《農業大詞典》的編輯工作。敦請南京農業大學為主持單位。1988年,成立了以農業部何康部長為主任的農業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組織全國18所高等農、林、牧、水利、水產院校和科研單位400多位專家、學者開始編寫工作。
幾度春秋、幾度風雨。這部《農業大詞典》終於在建國50周年的前夕面世。它不僅圓了幾代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辭書之夢,而且也是獻給祖國母親的壹份厚禮!
辭典是釋疑解惑的鑰匙,它所提供的知識必須具有標準性、權威性。這也是辭書生命力之所在,是辭書編纂工作者精品意識的核心。為了實現這壹目標,參加《農業大詞典》的編撰人員,都是該學科帶頭人,它們大都具有參加編撰《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的豐富經驗。他們撰寫詞目,無不經過反復推敲,精雕細刻,因而都寫出了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