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方言基本上被人稱為蘇南話與蘇北話兩種,蘇南話以吳方言為主,蘇州無錫的語言占主要地位,從常州往北到丹陽就發生劇烈變化,這裏的方言非常難懂,尤其是鄉下,到了鎮江就與蘇北話非常接近了。從揚州到淮安形成蘇北方言的主體。所以徐州話實際上是蘇北話向山東方言轉變的地區,因此就形成了許多難懂的詞匯。徐州人都了解,徐州方言從睢寧到宿遷完成了這個變化,從小地域講這兩地的方言與徐州和淮安的方言都有相當大的差異。
現在的徐州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壹些方言詞匯隨著時代的發展,頻繁的交流和往來,許多方言詞匯已經開始消失,之所以消失的原因就是這些詞匯實在讓人難懂,今天在徐州大概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還在使用這些詞匯。
例如:“黃子”,“啥黃子?”外地人根本不懂,“黃子”就是普通話中的“東西”;“啥黃子?”就是普通話中的“什麽東西?”
“賽”,“可賽了”,“賽毛”。“賽”就是“好”;“可賽了”就是“可好了”,“賽毛”就是“好極了”。
有壹個動詞也許誰也聽不明白:“司維”,此“司維”非“思維”,卻是修理的意思。例如:這車子該司維司為了。
有壹些方言詞匯,特別是名詞,也很有意思:“蟈蟈”,徐州人說:“油子”;“地上”,徐州人說:“溜地”;“禪”,徐州人說:“爹了鬼”;“蜻蜓”,徐州人說:“光光蜓”;“拖鞋”徐州人說:“鞋踏子”等等。
徐州方言中的動詞有許多也很難動懂,例如:“rou”讀第壹聲,漢語中還沒有這個可代替,意思是理睬,在使用時中使用於否定句中。例如:我不“rou”妳。意思是我不理睬妳。
“wo”第壹聲,意思是折疊,例如,比把這張報紙“wo”好。意思是:妳把這張報紙折疊好。
在動詞中也有壹詞多用,不同的場合用途不壹樣。“kei”讀第壹聲,這個讀音現代漢語中沒有。意思是“吃”,例如:妳“kei”了嗎?,是說妳吃了嗎?換個場合,例如:這個人不地道,咱“kei”他。這裏的“kei”又是作:“扁”。
當然還可以說出許多這樣的詞匯。不過在語言發展過程中也有壹些特例:普通話中的“回家”,是壹個無主語的句子,“回”是動詞,謂語,“家”是賓語。老徐州人也是按照這個語法說成“走家”,現在的徐州人卻說“家走”謂語和賓語倒置。
其實徐州方言在其發展中也受到外來方言的影響,例如隋朝從山西老鸛窩有大批的移民到徐州北的沛縣壹帶,因此這裏的方言也受到山西方言的影響。最常見的壹個例子就是“喝湯”,在山西方言中就是吃晚飯,徐州以北的人多數也使用這個詞匯,把吃晚飯說成“喝湯”。沛縣在徐州以北80公裏,沛縣的方言與徐州方言在詞匯上語音上有許多差別,原因就和大批的山西移民有關。
在徐州方言裏,副詞的使用挺有意思,如果比較也會發現它與北方方言,亦即無方言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很”。“很”在現代漢語中是壹個副詞,各地的方言中,各有各的特色,蘇、魯、豫、皖交匯之處就是徐州,徐州的方言中對“很”的用法就很有意思。
1.用“才”代替“很”:
普通話的句子:這蘋果很甜,妳嘗壹個吧。
徐州方言這麽說:這蘋果才甜,妳嘗壹個吧。
2.說話過頭,用“很”代替“太”,這裏的“很”讀去聲。為了區別,用“很○”表示。
普通話的句子:文章不能太長,太長就沒有人看了。
徐州方言這麽說:文章不能很○長,很○長就沒有人看了。
3.很○也可以用於否定句,條件是認為程度不高:
普通話的句子:老劉的書不太多。
徐州方言這麽說:老劉的書不很○多。
其實,吳方言中也有類似的問題,例如“交關”、“俠起”都可以和普通話的“很”意思壹樣。在普通話中,“非常”和“很”在表示程度時幾乎可以通用,如果更確切的說“交關”、“俠起”更接近於“非常”。推而廣之,南京話中的“乖乖真”;北方方言中的“忒”;東北話中的“老”和“賊”都具有這種特征。
徐州人說普通話往往被稱為“徐普”,其實徐州話與普通話並不是非常接近的。徐州話只有第四聲就與普通話完全壹樣,二聲變壹聲,三聲變二聲,壹聲變三聲,四聲不變。因此就造成學習普通話的困難。正因為這樣,在向普通話的過渡中,顯得很頑固。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另外壹個原因,這是所有方言***同的特征,往往能更傳神、更生動地表達自己要說明的意思,這是所有地方方言得以保留、延續的壹個原因。比如,我們說某人辦事利索,反應快,壹點就透,就誇這人“透思”,“上路”的意思,否則,就說這人“真肉”,“不上路”的意思。至於說到張三“小唧唧鬼”,李四“疵毛撅腚”,不用多說,徐州人立刻就明白了“張三”和“李四”是個什麽樣的人。“小唧唧鬼”和“疵毛撅腚”的意思到了只能意會不能具體解釋的地步。當妳無論怎麽說對方都不明白,無論怎麽教對方都學不會時,徐州人就會詼諧地說:“妳真愁死我了!”這些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語言,往往很難在普通話中找到對應的成分。隨著人們相互交往的頻繁,各種語言在相互交流,現在徐州也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在講普通話。
徐州方言被壹些學者重視的原因,它顯示的是蘇魯豫皖這個交會之處的方言面貌。應當說李申教授對這些方言的演變作了大量的比較與有價值的學術研究。1980年起他寫的《徐州方言誌》出版,《金瓶梅詞典》1992年3月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出版。李申對《金瓶梅》的興趣完全是從方言研究的角度出發,他有壹本《近代漢語釋詞叢稿》 讀起了特別有味道,其中壹篇《釋〈金瓶梅〉詞語三條——兼與臺灣魏子雲先生商榷》體現了兩岸學者對《金瓶梅》中方言詞匯的關註。這篇短文中涉及“嘴抹兒”、“打瓜子”和“越發越曬”,其中最有趣的是關於“打瓜子”的爭論。魏子雲先生說:“‘打瓜’即‘大子瓜’之俗稱。今人仍愛食之瓜子,即此種‘大子瓜’所出。中原人蘇稱之為‘打瓜’。”
李申對此提出的看法是:打瓜子,即當“打刮子”(《金瓶梅》中耳光又稱“耳刮子”、“刮子”),用手打擊對方,這是賭輸贏時處罰輸者的壹種方式。童輝另有壹則雲“那小玉把玉簫其在底下,笑罵道:‘賊淫婦,輸了瓜子不叫我打。’”“瓜子”與“打”分開說,魏先生可能沒有註意到。有,《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五回:“我合妳打贏瓜子,我輸了,給妳壹個錢;妳輸了打妳壹瓜子。”“打”與“瓜子”中間插入“妳”和“壹”。兩例均可證“打瓜子”系“打/瓜子”,而非“打瓜/子”。金徐州化謂雙手合掌(中間留有空隙)擊人頭頂(這樣打法不甚痛而聲響清脆)為“打響刮兒”,又有稱以手作刀砍人胳膊為“打瓜子”(打刮子),可作參政。
兩岸學者對《金瓶梅》的方言如此較真,其實從國內學者,其中包括李申教授在內以為《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就是蘇魯豫皖交界之處的人士,因為《金瓶梅》中的語言白帶有太多的徐州方言。李申教授寫的《〈金瓶梅〉詞語例釋》要讓徐州人讀起來味道就特別濃。例如徐州人說的“攪裹”的確切意思有點不好說,這就是《金瓶梅》中的“攪果”,意為開銷。譬如說媽媽對孩子說:“妳壹個月要攪裹多少錢?”就是問孩子壹個月要開銷多少錢;又例如“大”,徐州人往往稱自己的父親為“大”,說:俺大,也說:俺大大。更有趣的是,有的人家稱母親為“大”,如果是這樣稱呼,那麽父親就是俺大爺,這種稱呼在徐州成為改叫。改叫是有原則的,就是父親在兄弟中居大,這樣改叫之後,往往又把叔叔稱為爸爸。
生活在徐州的時候不覺得這塊土地語言的神奇,如果進行比較就會發現語言的發生發展與經濟發展有關業余戰爭動亂有關,社會的動蕩,人民流徙,語言也隨之發上變化。自元明以來漢語進入壹個新的時期,民間的文藝形式戲曲小說應運而生。壹些戲曲小說中北方方言占了主流,其中蘇魯豫皖交界地區的方言,特別是徐州方言也在其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所說的“徐州話”是指當今徐州人仍普遍使用的地方語言,它包含兩部分內容:壹是承襲了原有的部分徐州方言,二是當代徐州人在原有方言基礎上創造出的新的徐州話。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同樣地,壹方水土也培育壹方語言。徐州話與徐州的地緣關系密不可分。徐州處在不南不北、不東不西的位置。徐州人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人,又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人;徐州話,南方人聽起來是北方話,而北方人聽起來則是南方話。我曾幾次回河南老家,鄉親鄰裏都說,妳們徐州話真好聽,發音又輕松又清楚,不像我們河南話這麽硬。而我到蘇錫常等出差,對方幾乎都認為我是山東人。到了福建廣東,人家又覺得徐州話和普通話相差無幾了。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徐州話也常常充滿了“火藥味”,或者說帶有壹種爭強好勝的“鬥爭色彩”。略舉壹二例:打撲克牌,南方人習慣說“打八十分”,徐州人多說“打升級”;南方人說“改主”,徐州人則把兩張牌朝桌面上壹摔道:“反了”。再說喝酒,南方人往往是提前相約,在酒桌上,幾個朋友邊喝邊吃邊聊,沒有被勸酒的壓力,沒有非喝不行的痛苦,氣氛融洽,酒盡飯來,微醺而去,省時省力,不亦樂乎。徐州人就不同了,喝酒要看陣勢,要較量酒量的大小,因此,往往到了酒桌上,還要呼朋喚友,比預定時間遲個把鐘頭才開宴那是常事。前三杯酒是必須喝完的,然後是“自由活動”,各人表達心意:最後是“對抗賽”,這是最能顯示酒量和劃拳實力的關鍵階段,往往就會有人挺身而出:“諸位都先歇著,我壹個就把他們都‘辦了’”;對方也不示弱,主動提出九個拳“穿了”,如此壹來二去,原定喝二斤酒的,往往要翻壹番。
有人說徐州是雄性的,雄性代表著粗放,反映在語言上,徐州話是豪爽的、直接的、幹脆利落的。某人表現不好,用徐州話評論曰:這人直奔“下崗”!某人在某事上超出尋常、表現突出時,徐州人簡練地說:“他今天瘋了!”;把這杯酒喝完,南方人說,這杯酒妳幹掉算了,徐州話只用兩個字:“透了!”;喝酒喝多了,徐州話說“喝大了”;當某人在某件事情上猶豫不定時,別人就會勸他說:“多大事?!”當表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時,徐州人脫口而出:“妳不要問了!”
徐州人說普通話往往被人稱為“徐普”,其實,徐州話與普通話還是非常接近的。徐州話接近北方方言,而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徐州話的第四聲與普通話就完全壹樣。奇怪的是,徐州話與普通話這樣接近,卻很難被同化。也許正因為接近,徐州話在向普通話的過渡中,顯得很頑固。除此而外,可能還有另外壹個原因,根據本人體會,用徐州話往往能夠更傳神、更生動地表達出自己要說明的意思,這可能是所有的地方方言得以保留、延續的壹個主要原因。比如,我們說某人辦事利索,反應快,壹點就透,就誇這人“透思”、“上路”,否則,就說這人“真肉”、“不上路”。何等地簡練、傳神。至於說到張三“小唧唧鬼”,李四“疵毛撅腚”,不用再多說什麽,徐州人立刻就明白了“張三”和“李四”是什麽樣的人。當妳無論怎麽說對方都不明白,無論怎麽教對方都學不會時,徐州人會詼諧地說:“妳真愁死我了!”這些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語言,往往很難在普通話中找到對應的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相互交往的頻繁,各種語言在相互交流、碰撞,普通話的優勢愈來愈明顯。近年來,徐州話的發展變化是驚人的。電視上出現的徐州人,無論男女老幼“壹色虎”地都說普通話,這是壹個十分可喜的現象。普通話是“國語”,要讓徐州走向全國,要讓全國了解徐州,我們必須學會說普通話。本人期待著徐州乃至全國人都說普通話這壹天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