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壹種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如何評價科舉制度的功過,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科舉制不僅傳播儒家思想,培養龐大的“士”階層,還使儒家思想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對加強社會安定、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壹、促進社會流動等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科舉經過千年運作,將這壹制度的兩端即上至統治階層和封建政府下及廣大士子乃至普通民眾卷入其中,成了越來越凝滯的“累人”制度。更有研究者直接提出,科舉考試是對人性的摧殘,是中華民族缺乏創新性的重要原因,兩種觀點針鋒相對。
然而,站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大背景中,我們確實需要把科舉考試制度放入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來加以理智地考察,對科舉的作用和價值做負責任的歷史沈思和全面客觀的評價。
科舉制度,之所以能夠存在壹千多年,壹定有它積極的壹面:
首先,科舉制最大的特點是否定特權制度,這比起只講出身的世襲制,比起看重門第的薦舉制,比起拿錢買官的捐納制,科考選人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其次,科舉制度為國家選官用人提供了壹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為中國歷代政權選拔了壹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知識分子,為社會流動提供了壹條有效的途徑,使成百上千的寒門士人能夠有機會進入到參政治國的行列。科舉制向全天下拋出誘人的平等光環,為平民子弟提供了壹個特殊的進身之階。科場就像巨大的磁場,牢牢地吸引著天底下思想最活躍的文人,使他們把才智和精力全都用到擁擁擠擠搶過科舉獨木橋上。科舉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會各階層人們的心理,有利於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的調整,也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各民族的融合與國家的統壹,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
第三,科舉制度最重要的價值是通過統壹考試制度,形成“學而優則仕”的精英選拔機制。在壹千多年前便已確立了根據人的教育程度來分配社會地位的知識優先的準則,可以說是壹種知識社會、學歷社會的雛形,是壹種先進的精英治國理念,也是1000余年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得以穩定存在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而在廢除科舉制度的100年間,中國社會急劇動蕩,政壇更是白雲蒼狗,妳方唱罷我登場,中華民族飽償百年屈辱,據此,有的學者大膽推測,中國百年動蕩起因在於科舉制度的廢除!觀點似乎偏激,深思又覺得有些道理。由於失去了科舉這個統壹的人才衡量選拔標準,不同歷史時期的統治者其治國理念的南轅北轍,人才制度朝令夕改,導致中國社會官員隊伍的素質也是不斷地反反復復。從科舉制度演變歷史的角度來看,國民黨時期的任人唯親,改革開放前強調“根正苗紅”任人唯出身的政治標準,這都是歷史的倒退。這100年裏,官員隊伍沒有隨著廢除科舉而得到提高,反而有些官員還不如那些讀過聖賢書、懂得為官之道的七品芝麻官。改革開放以後,高考制度的恢復,科教興國戰略的制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觀念的倡導,官員選拔考試制度的實施,實質上都是科舉制度形式的現代翻版。同時,在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形成了壹系列考場規則和考試方法,諸如對出題判卷考官的鎖院隔離制、對考生衣著用具的搜檢制、對考卷的糊名彌封制等等,都是防範科場舞弊的有效舉措,有些做法至今仍得到借鑒和沿用。而歷史上按不同地區劃分錄取名額的規制,實踐已證明對促進不同地區的文化發展是有益的,今天的高考仍繼續實行不同省區錄取的定額制。總之,千百年的歷史說明,科舉制度中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基本方法,它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為因素,使得選拔更具客觀性,是經過反復檢驗並且在今天仍是不可或缺的壹種選拔人才的制度。
第四,科舉考試促進了傳統儒學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它帶動了民間社會崇尚人文、教育的社會風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社會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十年寒窗”依然是激勵現代人發奮讀書的至理名言。通過考試改變命運,走出大山,跳出農門,永遠是偏遠山區孩子惟壹的夢想。
第五,科舉對社會的習俗產生重要影響。“金榜題名”仍然是學子的夢想, “名落孫山”又使多少考生的人生航船失去動力。科舉制度所衍生出來的獨特的“狀元文化”等壹批次生文化,在民間更是經久不衰、越來越顯示出極強的文化生命力。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由科舉文化演化而來的詞匯“文曲星”竟然被現代社會包裝出價值上億元的電子詞典類商標品牌的無形資產。
第六,科舉制度還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壹筆。中國是考試制度的故鄉,科舉考試就像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壹樣,對世界文明都是壹個重大貢獻。而只有沿襲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讓他們打心底裏折服驚嘆,甚至把科舉稱為古代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孫中山先生曾十分欣賞英國通過考試選拔文官的制度,並設想以此來改造中國的官吏體系,但孫中山考察研究的結果卻是,“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壹樣,科舉制度也有著其消極的壹面。
首先,科舉在加強思想的集中和統壹的同時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發展。士子們誌在功名利祿,非為探討學理,讀經、考試似乎是最明智的選擇,思考和研究自然知識、屬於下流的技術和工藝、不登大雅之堂的非儒家學術等皆成了下策。因而所造成了中國社會長期因循守舊、思想停滯不前,壹直到今天,這種影響的幽靈仍然在中國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上空徘徊。
其次,落後刻板的考試內容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特別是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現,使中國的教育陷入了壹種病態的畸形發展之中,士人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狀況愈演愈烈。
最後,科舉也直接促進了中國古代官本位社會的發育。現代中國仍然是官本位社會,科舉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場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
時至今日,科舉制度已不復存在,其積極合理的因素我們正在逐漸地吸取並加以效法。但是,它遺留的消極陰影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莘莘學子仍然在單調的教室裏用單調的方法單調地重復著單調的知識,應付考試的死讀書、背教條、務抄襲風氣時有可見,這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產品”的單調劃壹和創造精神的嚴重不足,嚴重影響著中國教育的向前發展。因此,當務之急是轉變考試理念,註重培養學生創造力,註重知識的擴展與融合,改善教育理念,提倡終極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