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有個兒子叫添丁,喜歡亂塗亂寫,常把盧仝的書冊弄得又臟又亂。盧仝因此寫了壹首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把兒子的頑皮和自己的無奈描寫得唯妙唯肖。
後來,人們便從盧仝的詩句裏得出“塗鴉”壹詞,流傳至今。
Graffiti:我們俗稱的塗鴉,也有希臘文的 “Graphein”。
最為認同的說法是graffiti起源於1966年美國的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開始時, graffiti沒有piece的概念, 只是簡單的寫tag等, 而這些graffiti writers(塗鴉者)的tag除了是自己的綽號還有自家門牌號之類,直到後期1971- 1974, 越來越多的writers開始在字型, 效果等上鉆研. 80年代, writers在車上, 火車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 墻不再是唯壹介質了。壹直發展到現在, writers有更多方法和途徑。讓人們認識他(她), Video Graf, cyber space等等……
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壹樣都起源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布朗克斯(Bronx)是唯壹壹個和美國本土連在壹起的街區,也是紐約最窮的街區。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這裏就被黑人和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占領。他們住在政府修建的設備簡陋的貧民公寓裏,外面是破敗的街道和荒蕪的雜草。
多年的貧窮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極度崇拜金錢,當職業運動員是他們迅速致富的壹條捷徑。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內不多的幾塊籃球場上經常可以看見壹群群光著膀子的黑人小夥子在打籃球,許多人脖子上都帶著指頭粗的金項鏈。對金錢的崇拜使得當眾炫耀財富成為布朗克斯區的壹種時尚。當然也就有很多青少年做起了做起販毒、老鴇等違法的行當。
做這些違法的事情很有可能被警察抓住,或被街頭小混混盯上。因此這些人紛紛組織起幫會來保護自己。壹時間布朗克斯湧現出無數黑社會組織,什麽“原始骷髏”、“野蠻浪人”、“標槍隊”、“皇家巫師”、“七皇冠”等等,不壹而足。當時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找壹種歸屬感而加入到各種幫派中。在他們天真的想象中,幫派就像是李小龍電影裏描寫的那樣,壹夥人團結起來和對手打架,並在打架的過程中建立永恒的友誼。
那段時間整個布朗克斯到處可見塗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就像壹個原始人聚居地”。難怪有人會把塗鴉和原始人聯系在壹起,因為人類最早的文字和繪畫就是刻在墻上的,那些壁畫是史前人類留下的唯壹的文明記錄。可隨著紙張的出現,壁畫反倒成了不開化的標誌。尤其是當城市出現後,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建築物光潔的表面,任何圖案都成了壹種破壞,壹種反文明的精神汙染。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畫永遠停留在幫派標簽的時代,那後人恐怕也就沒什麽好說的了。可是,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出於對簡陋的幫派標簽的不滿,開始自己設計新標簽,從此,這些幫派符號變得好看起來。再後來,壹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幫派畫家終於意識到,墻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壹種新的藝術形式——“塗鴉”(Graffiti)誕生了。
塗鴉真正意義上的塗鴉藝術家大多數都和幫派無關,他們都是來自底層的窮人,噴漆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裏偷來的。他們都是壹些有想法的人,從此紐約的墻上出現了警世格言。他們都是壹些有才華的人,許多繪畫方面的新鮮筆法(尤其是美術字體)由此出現。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壹群極富表達欲望的人,他們沒有報酬,心甘情願地常年出沒在紐約的黑夜裏,為的只是讓行人看壹眼自己的作品。為了和幫派的“貼標簽者”,以及頭腦簡單的塗鴉者劃清界限,他們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畫家”(Painter)。
為了不讓警察抓住,也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壹種神秘的色彩,這些“作家”都給自己設計了壹個簽名。他們的簽名大都是壹個簡單的單詞,加壹個數字後綴。第壹個被報紙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現在1971年的《紐約時報》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臘文簡稱,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報道是第壹篇比較嚴肅的討論塗鴉文化的文章。
很快,塗鴉者們就不滿足於靜止不動的墻了,他們打起了地鐵車廂的主意。紐約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系統,鐵軌像街道壹樣遍及整個紐約市。那時,上早班的紐約居民經常會驚訝地發現,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壹個流動的塗鴉展覽會,上面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壹個個氣泡,充滿了動感。最絕的是,換了壹趟車,居然還是壹樣的圖案!於是,他們記住了壹個簽名:Phase 2。
這個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塗鴉畫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畢業於布朗克斯區克林頓中學。這個中學曾是早期塗鴉畫家開會的地方,離這裏不遠就是紐約交通局的停車場,報廢的地鐵車廂就囤積在那裏。因此那個停車場成了他們練手的地方。伍德是個黑人,極富才華。他創造的“氣泡字母”是布朗克斯塗鴉風格的最佳代表,被譽為是塗鴉界的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著名的爵士小號手)。
繼Phase 2之後,紐約的塗鴉又經歷了多次風格轉變,出現了三維字母,列車動畫(壹系列人物動畫,地鐵列車開起來之後人物就活動起來)等壹系列新創意。壹批有才華的塗鴉畫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當時的紐約市長林賽對此采取了睜壹只眼閉壹只眼的態度,因為混亂的紐約市有許多遠比塗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處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塗鴉,乃至整個嘻哈文化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紐約的所謂“上流”藝術家多次試圖把塗鴉據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於1973年在曼哈頓的SoHo區舉辦過壹次大型塗鴉畫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註。他們讓塗鴉畫家把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內標價出售。結果可想而知,展覽遭到了評論家們的蔑視。那幾個畫商忽略了這樣壹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的墻上或者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塗鴉。
後來,壹個名叫福萊迪(Freddie)的人把壹批塗鴉畫家組織起來,到位於紐約下城的朋克搖滾俱樂部裏進行推銷,獲得了壹定的成功。他手下的壹個名叫薩莫(Samo)的塗鴉畫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很大的知名度。這個出身布魯克林區的畫家真名叫做讓-米歇爾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無論是在塗鴉領域,還是在畫布上作畫,以及後來的立體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壹直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是壹個活著的塗鴉作品。壹部以他為背景的記錄片《紐約垮掉派電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實地記錄了他壹天的生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可惜的是1988年巴斯奎死於吸毒過量。後人經常把他同搖滾界的元老,吉米亨德理克斯相比。
經過這壹次短暫的復興之後,塗鴉便在美國銷聲匿跡了。政府日趨嚴格的管理讓塗鴉者們心驚膽戰,廣告商們對塗鴉技巧的模仿則讓塗鴉者們徹底失去了動力。但是,在世界其它壹些管理松懈的城市,塗鴉至今方興未艾。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播讓許多人第壹次欣賞了柏林墻上的塗鴉傑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裏還是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鐵站裏見到塗鴉家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