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的國語詞典是:燒毀書籍。結構是:焚(上下結構)書(獨體結構)。拼音是:fénshū。註音是:ㄈㄣ_ㄕㄨ。
焚書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焚書fénshū。(1)銷毀被認為在政治上或對社會有害或具有顛覆性的著作或圖片,或由有這種思想或行動的人所著的作品。
二、引證解釋
⒈燒毀書籍。多指秦之焚書。引《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史之_文,為日久矣,加_秦人滅學,董卓焚書,典籍錯亂,非止於此。”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著述·經傳佚書》:“先秦徐福入海時,必攜古經傳同往,此時焚書事未起,必有壁經全書在倭。”⒉指秦始皇焚毀的書。參見“焚書坑儒”。引唐元稹《贈鄭餘慶太保制》:“受命有考父之恭,待士有公孫之廣,焚書逸禮,盡所口傳;古史舊章,如因心匠。”
三、網絡解釋
焚書(中國明朝李贄著文集)《焚書》,哲學、文學性著作,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贄著。李贄於萬歷十八年(1590年)64歲高齡時著成此書。《焚書》又稱《李氏焚書》,6卷。他死後由門人汪本軻編輯成集、刻於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的《續焚書》,5卷。兩書收錄了這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生前所寫的書信、雜著、史評、詩文、讀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是我們研究李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焚書(漢語詞語)焚書,是指銷毀被認為在政治上或對社會有害或具有顛覆性的著作或圖片,或由有這種思想或行動的人所著的作品。如:秦始皇焚書。
關於焚書的詩詞
《詠史·壹炬焚書又壹坑》《焚書數日·歸去復回顧》《有感·焚書千古訝嬴秦》
關於焚書的詩句
秦未焚書道先裂焚書擲筆造物似報焚書虐
關於焚書的成語
撮土焚香焚琴鬻鶴焚林而田焚書坑儒巢焚原燎濟河焚舟椒焚桂折焚舟破釜焚典坑儒焚藪而田
關於焚書的詞語
坑儒焚書焚典坑儒濟河焚舟撮土焚香焚林而田焚書坑儒焚舟破釜焚琴鬻鶴巢焚原燎掃地焚香
關於焚書的造句
1、降及贏秦,焚書坑儒以愚黔首,直欲錮天下之耳目,縛天下之手足,惟所欲為。
2、龐大的歷史背景,涉及封神之戰、七國爭霸、焚書坑儒、楚漢相爭、三國、西遊等劇情,劇情通暢,貫穿古今。
3、以其口相傳授,故經焚書而獨存也。
4、茍且偷安,賣國求生,貶斥賢良,焚書坑士。
5、當然,爭搶帽子的風險也不小,從焚書坑儒到文字獄,有多少個腦袋搬家?帽子殺人哪!男人們緊緊抓住了各種帽子,女人只能靠邊站了。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焚書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