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數從漢代孟喜、京房、鄭玄等人以象數解易開始壹直到現在普遍認為:象數,乃易學術語,是《易》的組成要素。在《易經》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時位關系;“數”指陰陽數、爻數,是占筮求卦的基礎。
但漢代以前《易經》中的“象”乃是指“典型的事情”。見《易經·系詞上》:“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翻譯成現代文既是:“所以那些象,是編纂《易經》的聖人有介紹天下實際情況的辦法,他打算將天下眾多實際情況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經文中介紹,進而類比這些典型選擇其中最適宜的事情,所以稱這些被選中的典型的事情為象。”;“數”是讀上聲“數shǔ”即“數說”(壹件壹件地說)的意思。此觀點有《左傳·僖公十五年》中有關“象數”的段落為證。現翻譯如下:
《左傳·僖公十五年》龜⑴,象⑵也;筮⑶,數⑷也。物⑸生⑹而⑺後有⑻象,象而後有滋⑼,滋而後有⑽數。先君⑾之敗⑿德⒀,及⒁可⒂數乎?
譯文龜甲上的文字記載的都是典型的事情;蓍草占蔔產生卦,寫在卦、爻下的文字是將這些典型事情壹件事壹件事地加以說明。眾人生活在壹起以後就會產生典型的事情,有了典型以後就會呈現典型的事情逐漸增多的情況,典型的事情逐漸增多以後只能壹件事壹件事地說明。前代君主他敗露的品行。能與好的數說相比嗎?
註釋⑴“龜”文字。《康熙字典》《玉篇》:文也(文字)。
⑵“象”典型的事情。《易經·系詞上》:“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⑶“筮”古代用蓍草占蔔的壹種迷信活動。《說文》:“筮,易卦用蓍也。”
⑷“數”shǔ《漢語大詞典》數說,壹件壹件地說。《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孔穎達疏:“數,說也。”
⑸“物”人,眾人。《左傳·昭公十壹年》:“晉荀吳謂韓宣子曰:'不能救陳,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
⑹“生”生活。《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⑺“而”表示順接,即連接的兩部分在意義上是並列、承接或遞進關系。可譯作:就,並且,有時也可不譯。《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⑻“有”發生,呈現,產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遂襲我高魚,有大雨自其竇入。”
⑼“滋”增長;增加。《左傳·僖公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孔穎達 疏:“既為形象而後滋多,滋多而後始有頭數。”
⑽“有”副詞。只有;只好;只能。《戰國策·趙策三》:“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
⑾“先君”前代君主。《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⑿“敗”敗露。?漢荀悅 《漢紀·昭帝紀》:“會蓋主舍人父燕倉知其謀,以告大司農楊敞 …… 燕王聞之,謂相平曰:'事已敗,遂發兵乎?’”
⒀“德”道德,品行。《荀子·王制》:“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⒁“及”比得上,能與……相比。《戰囯策齊策》:“徐公何能及君也?”
⒂“可”善,好。《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阻而鼓之,不亦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