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我們就從分析歷屆高考中的語文閱讀題以此來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3題。(93年,全國卷)
據美國K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大多數“生物降解”塑料並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隨時降解普通有機物質(例如紙和木屑)的細菌所進行的試驗表明,包括塑料垃圾、“用後即丟”的尿布、飲料瓶等在內大多數產品並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員指出,術語“生物降解”這個詞的使用是不規範的。壹些生產廠家說,這些產品如果在物理上發生變化,則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們壹旦與其他物質混合,便會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長。研究人員認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質在需氧條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厭氧條件下它們則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經他們試驗的每個產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達到上述標準。
1.文中“術語‘生物降解’這個詞的使用是不規範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壹個科學的術語。
B.“生物降解”這個說法名不符實。
C.“生物降解”在現實中不存在。
D.“生物降解”這個術語的運用有語法錯誤。
2.文中說“試驗”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學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3.下列與k大學研究人員的試驗結果有關的說法,哪幾項是正確的?( )
A.凡是稱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產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壹些塑料生產廠家的功用宣傳不實。
C.在生物降解過程中應出現物質的分解和轉化。
D.塑料產品的廢棄物多數不會自溶自消。
E.這些塑料產品在物理上發生變化之後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條件下都會出現氧化現象。
答案與解析:
1.B ,“生物降解”這個術語使用不規範,是“研究人員”的看法,因為這些產品都不能達到科學家所認為的“降解”標準,這是壹些生產廠家歪曲商業宣傳曲解了科學術語,使其名不符實,因此B 項是正確的。文章有“真正的生物降解”等詞句,可見A、C項的否定性說法是不對的。D 項說法與本文內容毫不相幹。
2.C,文章開頭“利用……細菌所進行的試驗表明”,這句證明了C項是正確的答案。文中“二氧化碳、水、甲烷”這些化學術語容易迷惑人,會誤選為A項。“物理上發生了變化”是生產廠家說的,試驗是“K 大學研究人員”做的,二者不能等量齊觀,選D項也是錯的。
3.C、D、F,對照原文,A項“凡是……都……”的說法言過實,文章中說的是“大多數”。B項的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研究人員的試驗結果無關。E項是生產廠家的見解,本身未必科學,且與科學家的試驗無關。C、D、F 三項符合原文意思。
文字表述題是高考現代文閱讀中必不可少的壹種題型,這類試題綜合性強,更能測試出學生的語文能力。綜觀幾年來語文試卷的變化,我們發現淡化客觀題,強化主觀題已是趨勢。但從歷年高考的現代文閱讀測試結果看,考生在這類試題的得分並不理想。筆者有幸參加2006年浙江的語文高考閱卷,針對考生答題失誤的普遍現象,我以浙江卷為藍本並涉及部分全國卷的同類問題作了歸納,嘗試探索出幾點應對策略,希望能給妳有所幫助!
主觀題失誤主要原因及探析
壹、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有許多同學在做現代文閱讀時,往往是粗略閱讀壹遍全文後,匆匆掃壹眼題目,就倉促答題,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題)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壹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第三問:⑶使用“普遍”壹詞的原因是
正確答案是:①兩個世界、兩種生活的對立是人類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對立關系(人與人的對立;平面與立體的對立;表象世界與本質世界的對立;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的對立)。
有的考生卻答為:“具有壹般性”、“人類所***有的特性”。語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晰,題幹中的“結合全文”,也沒有註意到,只是對“普遍”壹詞作了個字面解釋,結果答非所問。
又如:(2006年全國卷14題)在“細心地想著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壹句中,作者為什麽要用“想著”?這樣寫有什麽好處?(4分)
正確答案是:①植物成長的聲音壹般是聽不到的,用“想”比“聽”更合適;②這樣寫有壹種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現力。
我在用該題對學生進行測試時,相當部分同學卻答為:“虛實結合”、“與下文的嗅形成壹種反襯”、“作者在感受這種聲音,聲音是虛的,這樣寫把虛物實寫,實物動態化,更形象”、“體現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壹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虛實結合”、“反襯”是表現手法,題幹並沒有問用了什麽表現手法,而“引出下文”、“動態化”“更形象”更是信口開河,答非所問。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沒有細讀題幹,審清題意,連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倉促答題。
二、研讀不深,分析不透
高考閱讀題大多在文意的深層領會上設題,而許多考生不能透過表象進行深入的研讀和分析,只是跟著感覺走,不能綜觀全文,領悟要義。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卷第18題)文章開頭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請聯系文中對話部分,分析眼鏡商這樣說的原因。(2分)
正確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視,左眼遠視,雙眼不能同時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維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維的立體世界。
有的考生答為:“為讓我買壹副眼鏡”、“我的兩眼視力不協調”、“為了更好地說服自己買他的眼鏡”、“只用壹只眼睛看事物”等等。很明顯考生對全文根本沒有讀懂,對於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闡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沒有領悟,看到“眼鏡商”幾個字,立刻想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為和心理,就斷然作答,離題萬裏。
又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題)請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壹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
第2問:“秘密”是指
正確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
有的考生答為:“為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與握拳頭打人的手的對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時伸出舌頭的對立”、“這些動作簡單,而握手微笑易化解隔膜”等等。這類答案的錯因在於考生遵循了答題可在文中找的技巧,但卻沒有透過表象挖掘實質,沒有領會本文的主旨。
三、歸納不全,遺漏要點
高考閱讀很重視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在此題的設置上,有時側重於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歸納,有的側重於幾個語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題時要全面考慮,綜合分析,並學會用自己的話來表達。
例如:(2006年浙江卷20題)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飛的畫形象地演繹兩個不同的世界。請妳據此推斷這兩位畫家的藝術風格,並用自己的話分別加以概括。(各不超過12個字)(6分)
⑴培根的繪畫風格:
⑵杜飛的繪畫風格:
正確答案為:⑴ ①誇張的;②批判的;②立體的。⑵ ①優雅的;②歌頌的;③平面的。
而有的考生答為:“立體的帶有侵略性,平面的充滿自然界氣息”。這個答案顯然只概括出了壹點,帶有“侵略性”的作答,只是抄襲了原文,不夠準確。另壹考生答為:“真實,張揚、誇張”的答案,是沒有聯系全文,推斷錯誤的結果。
又如:(全國卷17題)聯系全文,概括寫出本文的主旨。(6分)
本題測試考生對全文的理解及概括歸納表達的能力。
正確答案:①通過發現“陽光的香味”,肯定農夫的陽光生活、美好勞動、務農的選擇;
②評價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沒有壯懷”,強調人的嗅覺在都市裏退化;
③肯定壹種貼近陽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題6分,顯然答案3點,每點2分。其實從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斷出此題答案有三點。綜觀全文進行概括歸納,基本可以做到不遺漏要點。大部分考生失分原因就是歸納不全。
四、語句不通,表意不明
閱讀題的檢測,不僅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達能力。有的考生能讀懂文章,但卻不會表達,不能用通順、簡潔的文字全面、準確、鮮明的答題。
例如:浙江卷19題第3問,有的考生答道:“在人類社會中,多數人都是這樣,除少數的獨眼龍”,“為其利益而顛倒是非是普遍的”,“舉的例子普遍,說明壹般工作是二維空間動作、是平面的,有說服力”等等,這樣的句子實在是讓人費解。
以上結合例子略談四點,雖然高考閱讀文字題在解答中失誤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無外乎就是沒有讀懂文章,不會審題,不會表達,不懂閱讀規律與答題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時的閱讀及訓練中,要清楚閱讀規律,掌握壹些閱讀方法與技巧以避免失誤。
應對措施
壹、遵循閱讀規律,清楚試題設題規律,整體感知與深入分析相結合。
高考現代文的設置,強調整體閱讀,是壹個由分而總,有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所以解題時要從整體出發,通讀全文,弄清線索,理清思路,進而把握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話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間關系。結合每道題的要求,深入分析,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確答案。
例如:2006年浙江卷《平面的生活》壹文,是借助寓言的表現形式,具體描繪了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不同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世界的諷喻。幾道閱讀測試題都是圍繞這個主旨而設置的。如果清楚了這個主旨,那麽19題第2問很容易就能得出“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這樣準確的答案,而不至於答出“隱藏在友好柔和和表面下暴力、醜惡的壹面”這樣離題萬裏的答案。
二、研讀題幹,掌握審題方法,從題幹中獲得答題的信息。
閱讀題解題的核心是“提取信息”,這信息不僅僅表現在文章的內容上,還表現在試題題幹上。充分發掘題幹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從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1、看清題幹要求,揣摩命題意圖。
命題者命題壹般都有明確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題幹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題人的命題意圖,正確答題。
例如:(06年浙江卷19題)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壹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從題幹中可知:本題是考查對重要語句的理解。第2問“秘密”是指?則明了命題者是欲考查學生對重要語句關鍵詞語的理解,題幹中“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壹句的“結合全文,理解”則進壹步明確了答題的方向,就是要結合全文的主旨談作者使用這個詞的深層含義。明確了命題意圖和答題方向,根據題目的內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題應關註此句話所在的段落並緊扣全文主旨來理解,這樣就會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這樣正確的答案了。
2、品味題幹中關鍵詞,揣摩隱含信息。
有的題幹本身隱含著多方面的要求,必須挖掘出題幹中隱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題的命脈。如浙江卷19題第3問使用“普遍”壹詞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詞解詞,沒有看到“使用”“原因”這兩個關鍵詞,沒有挖掘出深層的東西,答題不全面或隔靴搔癢,沒有答到點子上。
三、掌握答題技巧,把握答題要領。
領會了主旨,審明了題意,這僅僅是答好題的必要前提,要想準確答題,還需要掌握壹些答題技巧要領。
1、找出答題的信息區域,篩選整合答題內容。
命題者有的從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來命題。考生對所要概括的具體內容,壹定要找準答題的信息區域,分析綜合,準確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題“文章開頭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請聯系文中對話部分,分析眼鏡商這樣說的原因。”如果考生註意到“請聯系全文對話部分”壹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題的區域,從文中對話的內容可見文中由“我雙眼的交替使用”談到了我所見的兩個世界——壹個平面世界,壹個立體世界。那麽就容易歸納出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的原因,應該是兩點:壹是“我右眼近視,左眼遠視,雙眼不能同時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維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維的立體世界”。
又如第19題第壹問“四個動作分別是指?”,解答此題我們首先要找到“題中這句話在文中的位置,然後找出有關動作描寫的語句,也就找到了答題的信息,從“首先”到本段結束,自然就會得出“友好的伸手,惡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頭做鬼臉”正確答案。
2、語言操作力求準確、精煉。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語句不通,語義不明,答非所問。如何組織好答題的語言,把篩選好的內容準確、精煉的表達出來,顯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於利用原文詞句來組織答案。
壹般來說,答案所涉及到的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題答案中的“左眼近視,右眼遠視,不能交替工作”“二維的平面世界,三維的立體世界”,第19題第1問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惡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頭做鬼臉”文中都有這樣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找到了這些關鍵詞,以此為基礎,再略加工壹下,標準答案就出來了。
(2)、緊扣題意,選好角度,選用恰當句式來回答。
答題時壹定要從答的角度,將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組合,變換恰當的句式來重組。
(3)、語言壹定要精煉。
高考閱讀文字題,重在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題目明確規定字數,不超字,又能把要點答全,這需要答題的語言要精煉。我們篩選整合好文中相關信息後,壹定要把具體、形象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的語言。
例如:浙江卷20題,我們在答題時明了作者舉兩位畫家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現實中兩個不同世界的同時,還要研讀有關描述兩位畫家的語句,抓住“過分”、“侵略性”、“螺旋狀”、“親切的花枝圖案”、“歌唱的主題”、“輕快的鳥兒”這些詞句,透過這些形象的語言,感悟兩位畫家的風格,進而轉換為“誇張、批判、立體”,“優雅、歌頌、平面”這樣抽象、概括的語言。
現代文主觀閱讀題是壹個常考常新的考點,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緊扣對學生理解、篩選、概括、整合以及鑒賞評價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概括起來,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命題類型大致有以下五種:
壹、詞語理解型
壹般來說,高考試題測試詞語的含義,特別關註詞語的語境義,而不是詞典中所詮釋的規範義。該題型常見的命題形式有:1、結合文章內容,簡要闡釋某句的深刻含義;2、根據文意,寫出某詞的含義。
答題方略 理解詞語的含義,必須透過詞語的表面義,體味其深刻的內涵: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理解詞語的象征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征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註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高考回放 “好久以來,‘故鄉’就在吸引著我”,句中“故鄉”壹詞的含義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陰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語段信息 好久以來“故鄉”就在吸引著我: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美妙的名稱,像童話壹樣,時時在我思想上盤桓。我想看看鹹亨酒店,土谷祠,還想看看祥林嫂放過菜籃子的小河邊……在那濃霧彌漫的黑暗時代,魯迅先生在那裏開始磨礪他的劍鋒,終生把持它,劃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決定要去瞻仰磨劍的聖地。
溫馨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要特別註意詞語的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根據語境,作者說“好久以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時時在我思想上盤桓”,並決定要去瞻仰魯迅先生“磨劍的聖地”,由此可知,“故鄉”應不是作者故鄉,而是魯迅的故鄉,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園。
答案:①魯迅的故鄉。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