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經濟全球化必然會走向政治文化壹體化嗎

經濟全球化必然會走向政治文化壹體化嗎

“全球化”與“壹體化”業已成為世人皆知的流行語匯,很難將其歸入某壹特定學科領域的專用詞匯之列,以至於到目前為止,對“全球化”和“壹體化”的確切概念仍然是眾說紛紜.全球化和壹體化都是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特征,兩者有相通之處,也存在差別,不能通用和混淆.本文擬就全球化和壹體化之間的區別和邏輯聯系作壹番探討. 壹、全球化和壹體化的內涵 (-)全球化的內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為壹個新名詞,誕生還不到20年,它是在1985年由美國學者提奧多爾·拉維特(Theodre Levitt)在其《市場全球化》壹文中首次提出的,隨即在國際經濟學、國際政治學和國際文化學中得到普遍使用.對於全球化現象的描述,早在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產黨宣言》中寫到:“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壹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動派怎樣惋惜,資產階級還是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界定了全球化的概念.國外有學者認為:“全球化是沒有時間和空間區別的互相依存”,“全球化是市場、法律和政治的非國家化的進程,它為了***同的利益將各民族和個人聯結在壹起.”“全球化是壹種過程,它促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文化、經濟、政治、技術和環境等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地相互連接在壹起.”但也有學者只強調突出“經濟全球化”,認為這是“資本主義這種經濟體制對世界空間的主宰”.國內學者也在起源和範疇上有眾多不同的看法,有把全球化起源追溯到地理大發現,也有認為始於19世紀20年代或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們則認為應把經濟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從階段上區分開來,強調是在二戰結束後,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充分發展的情勢下,才使經濟國際化真正向經濟全球化轉換和提升.直到80年代甚至進入90年代,由於國際政治經濟發生歷史性大變革,市場全球化得到真正確認,經濟全球化才得以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全球化這壹新名詞在這期間提出並得到廣泛接受和傳播決不是偶然的. 至於全球化所涉及的範疇,既不能隨意擴大甚至濫用,也不應簡單限定在經濟領域,至少不同領域的全球化詞義也是有差別的,涉及政治意識形態方面全球化應慎用為好.《世界經濟學大詞典》把全球化解釋為“不僅包括資本、勞動力、科學技術、信息、產品、服務等在全球範圍的流動和合理配置,包括所有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在全球範圍內的相互交織和融合,而且還包括思想文化在全球範圍的廣泛交流,包括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文化藝術等在全球範圍的溝通和相互影響.”但它特別指出“全球化的基礎和主要內容是經濟全球化.”從上述清楚表明,全球化是這樣壹種社會形態:生產力高度發展使所有生產要素和經濟關系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日益自由流動,使世界經濟在全球融合為壹個難以分割的整體.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深化的基礎上,人類社會生活在全球範圍展現全方位的溝通.聯系和相互影響.很顯然,全球化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壹客觀發展的歷史進程,主要表現為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橫向聯系的不斷緊密關聯. 目前對全球化多是對其表象的描述,對其本質的揭示和探索還不夠.由於全球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區分,目前全球化仍然處於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並且全球化在世界範圍內帶來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所以從總體上和理論上把握和界定全球化的確很復雜很困難.壹般來說,對於全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領域.在經濟領域,全球化顯示世界經濟運行的地理範圍擴大和有機聯系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的因素不斷減少,各種經濟關系在全球範圍的交織和融合,它是經濟國際化的進壹步發展和更高級表現.當前經濟全球化還在不斷深入,其本質是市場和資本的全球化,隨之帶動了其他領域的全球化發展.經濟全球化要求在國際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和國際合作協調的加強.於是在政治領域國際局勢緩和,國際治理孕育發展以及國家間的合作與對話相應地在加強,當國際合作協調要求限制和制約傳統的國家主權時,如何融入全球化和保持相對獨立並維護國家利益就成為所謂政治全球化的核心.與經濟全球化相比,政治全球化的發展程度要淺薄得多,矛盾和沖突也更錯綜復雜,但說到底,政治分歧的根本是經濟利益的分歧,所以政治全球化的發展有賴於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經濟和政治的全球化又直接推動了文化的全球化,其初級表現為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傳播,中級表現為各種文化融合過程的沖突和碰撞,高級表現則是各國各種文化的***同提升.文化全球化為經濟和政治全球化提供了觀念基礎,是全球化領域內最抽象最廣泛的部分,很難量化.總之,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彼此聯系、互相促進並且***同構成了難以捉摸的全球化全景. 歸結起來,全球化總的理念是國家間的交融合作和相互依存日益增強,在經濟空間上表現為市場關系的平面網絡結構,單個國家或地區可以看作為網絡鏈條上的鏈接點,彼此聯系和影響.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該市場交織的平面網絡的密度和廣度不斷得到拓展,形成全球範圍內全方位的網絡結構. (二)壹體化的內涵 壹體化(Integration)的經濟概念是荷蘭學者簡·丁伯根(Jan·Tinbergen)首次明確賦予經濟壹體化以完整詞意,其本意在於以區域為基礎,提高區域內的要素流動,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壹體化從文字本身的含義來理解,是使分散的部分融合為壹體,不僅是相互間的聯系加深,更強調部分之間的***生性.相對於全球化,壹體化是橫向和縱向兩方面的全方位立體型的緊密融合.比較清晰完整的表述有,把美國學者林德伯格的壹體化定義概括為“各國放棄獨立推行對外政策和關鍵的國內政策的願望和能力,轉而謀求作出聯合決定或把決策活動委托給新的中央機構的過程;說服若幹不同環境的政治領導人,將其願望和政治活動轉向壹個新的中心的過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兩個或兩個以上國際關系行為主體在壹定領域內,以自願的方式,聚合成新的行為主體的過程、趨勢和結果,就是國際壹體化.”經濟學領域內的學者將壹體化表述為:“參與者為了***同的利益而讓渡壹部分民族國家主權,由參與者集體行使部分經濟主權,實現國際經濟調節的行為過程.”“再生產過程各個階段上國際經濟障礙的消除.”也有人把經濟全球化和壹體化等同使用:“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日益融合為壹個整體.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或世界)經濟壹體化.” 對“壹體化”概念界定上的差異由來已久,最早研究壹體化問題的兩位代表性學者卡爾·W·多伊奇和厄恩斯特·B·哈斯就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壹體化”.多伊奇認為:“壹體化是在壹定領土範圍內,足夠強大的和廣泛傳播的,確保長時期內其居民之間的變化能和平進行的***同體意識、機制及實踐的實現.”哈斯則提出壹體化“是說服幾個國家內的政治行為體把他們的忠誠、期望和政治活動轉移到壹個新的中心的過程,這壹中心的機制應該擁有高於現存國家的管轄權.這壹政治壹體化過程的結果是產生壹個高於現存政治實體的新的政治***同體.多伊奇雖然強調***同意識是構成壹體化的核心,也提及壹體化的機制性要求,但哈斯則強調機制化是壹體化的核心.所以,機制性、制度性要求是壹體化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包括建立組織體制和政策機制,實現***同調節.由此可見,壹體化的根本理念是在分立的國家和區域內形成***同的內在機制,制定***同的政策和制度規範,實現組織體系內的超越國家的協調和管理.從經濟壹體化的發展歷程總結,經濟壹體化至少具有幾種形式----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同市場、經濟聯盟到完全的經濟壹體化,而政治、法律、安全防務等壹體化更表現出是不同層次的主權轉讓和***享.所以,壹體化區別與全球化的更本質的特征是其在空間上明顯地逐步表現為建立垂直層次的體制型立體結構,即壹定程度的超國家體制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