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水團花簡介

水團花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中醫大辭典》·水團花 3.1 水團花的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運用 3.6 化學成分 4 《*辭典》·水團花 4.1 出處 4.2 拼音名 4.3 水團花的別名 4.4 來源 4.5 原形態 4.6 生境分布 4.7 性味 4.8 功能主治 4.9 水團花的用法用量 4.10 附方 4.11 摘錄 5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水團花的方劑 2 用到中藥水團花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水團花 1 拼音

shuǐ tuán huā

2 英文參考

pilular adina herb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水團花

水團花為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

3.1 水團花的別名

穿魚柳、滿山香[1]。

3.2 來源及產地

茜草科植物水團花Adina pilulifera (Lam.) Franch.的枝葉或花[1]。分布長江以南各地[1]。

3.3 性味

苦、澀,涼[1]。

3.4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瘀止痛,止血[1]。

1.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1]。煎服:花9~15g[1]。

2.治跌打損傷,癰瘡腫毒,枝葉搗敷;濕疹,葉煎水洗;創傷出血,花或葉搗敷[1]。

3.5 運用

水團花根:煎服治感冒咳嗽,肝炎,腮腺炎,關節炎[1]。

3.6 化學成分

莖、葉含β谷甾醇、豆甾醇及混合皂苷。皂苷水解後產生奎諾酸(Quinovic acid)、模繞醇酸(Morolic acid)、金雞納酸(Cincholic acid)、白樺脂酸等[1]。

4 《*辭典》·水團花 4.1 出處

《綱目拾遺》

4.2 拼音名

Shuǐ Tuán Huā

4.3 水團花的別名

水楊梅(《廣州植物誌》),水黃鑿(《陸川本草》),青龍珠(《廣西中獸醫藥植》),穿魚柳、假楊梅(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水加橧、溪棉條(《福建中草藥》),滿山香、球花水楊梅(江西《草藥手冊》)。

4.4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水團花的枝葉或花果。隨時可采,鮮用或曬幹用。

4.5 原形態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通常高約2米,最高可達5米。枝柔弱,有皮孔。葉對生,紙質,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12厘米,寬1.5~3厘米,基部闊楔形,先端長尖而鈍;葉柄很短;托葉2裂,長5~7毫米,早落。頭狀花序小,單生於葉腋,球形,直徑(連花柱)約2厘米;總花梗長3~4.5厘米,被粉狀小柔毛,中部以下有輪生小苞片5;萼片5,線狀長圓形;花冠白色,長漏鬥狀,被微柔毛,5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5,花絲短,著生於花冠管喉部;花盤杯狀,子房下位,2室,花柱絲狀,伸出花冠管外。蒴果楔形,長約3毫米;種子多數,長圓形,兩端有狹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廣東)。

本植物的根(水團花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4.6 生境分布

喜生於河邊、溪邊和密林下。分布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廣西、廣東等地。

4.7 性味

苦,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

②《陸川本草》:"甘淡,微寒。"

③《南寧市藥物誌》:"澀,有小毒。"

4.8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瘀定痛,止血生肌。治痢疾,腸炎,濕熱浮腫,癰腫瘡毒,濕疹,爛腳,潰瘍不斂,創傷出血。

①《李氏草秘》:"治金刃傷,年久爛腳瘡,搗皮、葉,罨上。"

②《福建民間草藥》:"葉或花:拔毒止血,為金瘡藥。"

③《陸川本草》:"枝、葉:消炎解毒去腐。治皮膚瘍毒,瘡癰破潰。"

④《南寧市藥物誌》:"收斂,殺蟲。治濕疹,疥瘡,痧蟲腳。"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痢疾,急性腸胃炎(用花果);跌打損傷,骨折(用葉)。"

4.9 水團花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花果3~6錢;枝、葉0.5~1兩。外用:枝、葉煎水洗或搗敷。

4.10 附方

①治菌痢:水團花花球三錢,水煎服(沸後10分鐘即可),每日服三次。(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濕熱浮腫:水團花鮮莖或葉、茵陳各壹兩,水煎調糖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肝炎:水團花鮮根、虎杖鮮根各壹兩。水煎,調糖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風火牙痛:水團花鮮花球二兩,水煎,日含漱數次。(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癰、無名腫毒:水團花鮮葉加食鹽、飯粒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⑥治皮膚濕疹:水團花葉、風船葛、扛板歸、筋骨草各適量,水煎。洗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⑦治創傷出血,腳部爛毒:水團花葉或花.以冷開水洗凈,搗爛包敷於創口。(《福建民間草藥》)

4.11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