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真人秀的存在問題

真人秀的存在問題

流於形式,原創力低下

中國 本土的真人秀節目原創力低下,並非危言聳聽, 節目主要是對國外成功節目的借鑒和模仿:從經《幸存者》啟蒙而策劃出的《生存大挑戰》系列的野外生存類真人秀開始,我們的真人秀創作就走上了壹條以借鑒、模仿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電視臺的遊戲博彩節目《幸運52》基本上是英國的同名版本;益智類節目《開心辭典》則來自英國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 再看地方臺:廣東電視臺的《生存大挑戰》與CBS的《生存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芒果臺的《爸爸去哪兒》是引進韓國的《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同樣也是引進韓國的Running man,其中許許多多的遊戲方式都是壹樣的,創新力極低。但原創力量還很多,比如芒果臺的花兒與少年、壹年級、奇妙的朋友。

對受眾把握不能與時俱進

基於為在傳統文化和道德倫理標準教化下成長的中國觀眾接受心理的考慮,規避是我國真人秀的重要任務。於是國內的真人秀節目形態與西方呈逆向發展:西方室內節目是人性大暴露,國內則全體走進大自然。《走進香格裏拉》將重點放在行走與探險,與天地鬥而不與人鬥,雖名為真人秀卻像壹部紀實專題片;拷貝自《閣樓故事》的《完美假期》則在極力淡化窺私色彩的同時,加入了 社會 學家的訪談,將壹檔純娛樂節目硬生生做成了壹檔“探究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的新型人際關系”的準紀錄片—道德與文化就這樣成為真人秀本土化的鐐銬。在“2003中國真人秀論壇”的討論中,央視總編室 研究處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問題:非真人節目,比如電視劇,可以有很壞的人物和行為,真人秀裏為什麽就不能有?很顯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電視人對本土受眾的判斷存在兩個基本誤會,第壹是觀眾尚不了解真人秀這種娛樂形式,觀眾群還有待培養:第二是,觀眾對歐美真人秀的內容的接受度比較低。可以說,這兩個誤會都是由於對真人秀的收視群把握不夠準確。

揮之不去的紀錄片情意結

中國電視人不遺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娛樂色彩,固然有出於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考量,但充溢於心中的紀錄片情意結,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因此,我們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壹檔有“中國特色” 的民俗紀錄片—如央視的真人秀《金蘋果》常將外景選擇在壹些比較有“文化意蘊”的古鎮,然後玩壹些諸如跟老鄉學做風箏、穿越南北古城、制備豆腐宴等遊戲,並在節目中穿插對古鎮文化的探詢等內容。維漢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走入香格裏拉》的策劃人陳強曾表達過對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裏拉》與《幸存者》也不同。後者只是壹種非常程式化的遊戲,而我們還想把社會學與人類學標本融合進來。”

侵犯隱私

支持者認為,“真人秀”通過真實的電視畫面,展現了人性的真善美;反對者認為,這些節目多報道家庭暴力、婆媳矛盾等社會問題,靠炒作個人隱私吸引觀眾,不尊重當事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已經逾越了法律的底線。

有市民認為,電視新聞媒體以新聞的名義侵犯他人隱私,實在不該,“真人秀”在很多時候其實就是靠偷窺別人隱私來滿足觀眾的窺視欲。而針對“真人秀”,有人說有的“真人秀”節目打著創新的幌子,卻熱衷於渲染卑瑣的個人隱私、張揚利己主義,說穿了就是拿無聊當有趣,完全喪失了審美情趣。有律師曾呼籲節目對個人隱私的暴露、人性陰暗面的展現,要謹慎對待,切不可把暴露人性的醜惡,滿足人們的窺視心理作為賣點,在傳媒技術發達的今天,不但容易形成人格扭曲,更助長窺視他人隱私不良社會風氣的擡頭。

“記者有權采訪、記錄發生在公眾場所的事件,特別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其中也包括使用偷拍偷錄的采訪方式,如果其中涉及到某個人,並不發生侵害隱私權的問題。”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唐超華認為,對於普通公民而言,偷拍偷錄僅限於遠距離的拍攝,如果對某壹個特定的人進行跟蹤拍攝,或者近距離拍攝,以致使某人人物形象特定化,則又另當別論。“而在私人不公開場合(如個人住宅、病房等)的采訪,則要受到較多的限制。”唐超華解釋說,由於隱私具有秘密性的特點,即當事人不願意將自己的言行昭示於眾人,因此,其發生的地點多在秘密場合。在未經他人同意的情況下對他人個人信息進行隱性新聞收集,則有可能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