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壹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壹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壹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曲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絕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借口和依據,鑒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釋。 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風四物,也指堅、濕、暖、動四性。稱之為“大”,是因為它普遍存在於任何物體中,也就是說,“四大”是每個物體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單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風力。就人的身體而言,皮肉筋骨屬“地大”,汗血津液屬“水大”,體溫暖氣屬“火大”,呼吸運動屬“風大”。物質(佛法稱為色)由“四大”構成的觀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物質世界構成的基本認識,是人類對宇宙本體初期探索的結果,屬於壹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這樣的觀念和中國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近似。佛教產生後,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並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