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犀牛腳歷史

犀牛腳歷史

犀牛的腳是幾個

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棲息於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間活動,獨居或結成小群。生活區域從不脫離水源。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母獸妊娠期18-19個月。壽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2010年,“世界犀牛日”由南非世界自然基金會創辦(WWF-South Africa),現已為全世界廣泛接受。該活動旨在關註全球稀有動物。

犀牛的腳是幾個

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

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棲息於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間活動,獨居或結成小群。

生活區域從不脫離水源。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

母獸妊娠期18-19個月。壽命30-50年。

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2010年,“世界犀牛日”由南非世界自然基金會創辦(WWF-South Africa),現已為全世界廣泛接受。

該活動旨在關註全球稀有動物。

人類屠殺犀牛有哪些歷史

在5種犀牛之中,非洲的黑犀與白犀和亞洲的蘇門答臘犀生有雙角,印度犀和爪哇犀是獨角。

犀牛過去數量並不少,分布範圍也比現在廣泛得多,尤其是黑犀,過去曾遍布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非洲的犀牛由於近年來人們的狂殺濫捕而急劇減少。

主要是取其犀角而將犀牛射殺。犀牛角是壹種珍貴的藥材,同時也可用來雕刻制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

其余如犀牛皮和犀牛血亦可入藥。壹般都認為印度犀角為上乘,但由於印度犀數量已很少,而且又受到保護,所以現在買賣的犀角面分之九十都是非洲犀牛的。

目前非洲的兩種犀***計約1萬4千至2萬4千只,亞洲的三種犀牛總***僅約2千只。在1970-1980年間,由於戰亂和獵捕等人為原因,在肯尼亞、烏幹達及坦桑尼亞北部的犀牛有大約百分之九十都被殺死了。

根據官方統計數字,自1970年至1976年從東非運往國外的犀牛角總重量將近24噸。這說明大約有8300只犀牛被殺,而這壹數字還不包括偷獵的數目。

自從1970年以後, *** 也門***和國成為世界上進口犀牛最多的國家。根據也門的統計數字,該國自1969年至1977年的8年之中,進口了***25噸犀牛角。

在也門犀牛角主要用於制造傳統的 *** 彎刀的刀柄。壹把這樣的刀價值300-1300美元。

犀角的價值從1970年的每公斤34美元激增至1979年的每公斤675美元。根據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統計數字估計,1969年在肯尼亞的犀牛至少有18000只,而到1979年時只剩下1500只了。

由此看來,現在必須采取嚴格措施保護犀牛,否則它們確有滅種之災。

歷史記載中又有關系牛角的記載嗎

歷史久遠,其起源與原始狩獵的巫覡等活動有密切關系。

在我國的陜西、河南、山東等地,曾有新石器時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陜西省華縣井家堡出土的壹支陶角,屬仰韶文化廟底溝 類型,其形與牛角相似,全長42厘米、吹口內徑1.8厘米、喇叭口內徑7.4厘米~7 .6厘 米,管壁厚0.8厘米~1厘米。

這支陶角雖吹口較細,但仍能吹出音響,音量還較大 。當 牛角等獸角普遍使用之後,方有這種陶角的產生。

在史前及夏商時期,無論牛角還是陶角, 均作為信號器具使用。秦漢時期,角已在軍中儀仗和鼓吹樂中使用,除動物的天然角以外, 還出現了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制成的角。

從《漢代鼓吹樂隊圖》中可以看出,漢代所 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數民族中使 用,與牧業、狩獵生活關系密切。

東晉徐廣《車服儀制》中有:“角,前世書記所不載,或 雲本出羌胡,吹以驚中國馬,或雲本出吳越。”(引自《北堂書抄》)。

《通典》也有:“角 ,書記所不載,馬融又雲出吳越。”。

歷史上有犀牛角虎符嗎

沒有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

從出土文物看,東周時期有鎏金虎符,戰國以後虎符壹般由青銅制成。作為國君調兵的憑證,虎符的背部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兩半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於君王或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合在壹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

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壹壹對應,就好像壹把鑰匙開壹把鎖壹樣,只有同為壹組的虎符才能合在壹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

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壹地壹符,絕不可能用壹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戰國時期的銅虎節“韓將信庶節”,側面有“韓將信庶節”十字的陰刻銘文,可見是當時發兵過關的壹種信物和憑證。

歷史記載中又有關系牛角的記載嗎

犀角的歷史與收藏研 犀角與其他獸角、獸牙、獸骨壹樣,是動物身上最堅實的部分,以其制成的裝飾品或器皿,美觀耐用,深得人們喜愛。

加之犀牛已成瀕危動物,因而犀角越發顯得珍貴,以犀牛角制成的藝術品,更是身價不菲。那麽古人是何時認識犀角的?又是如何利用犀角並把它發展為藝術品的,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壹、犀角藝術品的起源 (壹)角的使用歷史悠久 考古發掘證實,遠在新石器時代獸骨、獸牙、獸角所制成的器具就與石器、木器、陶器***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十余件象牙制品和大量的骨及牛、羊角等制品,並有五個個體的犀牛遺骨。

其中象牙刻雙鳥朝陽紋蝶形器、連體雙鳥紋骨雕匕皆陰刻線裝飾,線條流暢嫻熟,構圖和諧精致,為不折不扣的牙骨雕藝術品。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透雕象牙梳、牙琮、鑲嵌松石骨雕筒、角器及其他藝術品向我們展示著五千年前的牙骨雕藝術成就。

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牙骨制品就有567件之多。最具代表性的兩件嵌松石象牙杯堪稱古代傑作。

以上所列遺址墓葬出土的幾件藝術品,都是我們文物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象牙制品。伴隨這些藝術品出土的還有羊角、牛角、鹿角,或許因為這些角類在今天沒有象牙昂貴,也談不上什麽藝術價值,但寫在發掘報告裏的這些角類,與上述象牙珍品壹樣,證明著先民使用角的歷史。

(二)古代酒器與角密不可分 我國早在殷周時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的記載。據《詩經》引《寒詩》說,“兕觥,以兕角為主,容五升。”

“兕”漢語詞典解釋為“雌的犀牛”、“觥”字解釋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從這壹文獻記載,我們不僅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犀角做成的,還了解了它的溶積大小。

我國商代有青銅盛酒器兕觥,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犀角所做兕觥的形狀。 商周青銅酒器種類頗多,除觥外,還有觶、觚、觴,這些字都有“角”字旁,推測“觥”、“觶”、“觚”、“觴”這些酒器最初的制作材料應與角有關系。

還有壹種青銅飲酒器名曰“角”,這又給我們壹個信息:原始先民最早用於飲酒的器皿可能就取自動物的角。犀角較之羊角、牛角色澤更美麗,先民在使用羊角、牛角、鹿角的同時,應不會放棄犀角的使用,相反,可能利用的更多。

《寒詩外傳》:“太公使南宮適至義渠,得駭雞犀以獻紂。”《漢書》:“尉佗獻文帝犀角十。”

這表明早在商紂、漢朝時期犀角已是進貢皇帝的寶物了。當時的酒文化異常發達,用寶物制成時尚的酒具順理成章。

(三)戰爭與犀牛的滅絕 今天我們只能在動物園裏看犀牛,因為犀牛在我國早已絕跡。現在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亞洲東南部的熱帶地區,數量很少。

秦漢以前,我國存在犀牛而且分布十分廣泛,人們很容易就能捕殺到它。 據甲骨蔔辭記載,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時代,犀牛即是殷人田獵的對象。

曾有壹條記載焚林而獵的蔔辭說,殷王壹次就捕獲犀牛71頭。國家博物館藏壹件“宰豐骨匕”,上面刻的文字講,此匕系用殷王賜予獵獲的犀牛骨制作的。

我們熟悉的商周青銅犀尊,造型逼真,動感十足,它是制作者與犀牛曾親密接觸過的最直接證據。犀牛的皮很厚,能抵擋刀、箭等兵器的攻擊,是制作盾牌、鎧甲的上等材料,可制成“犀甲”。

春秋時代已有專門制作犀甲的工匠,在《周禮·考工記》中,這種工匠被稱為“函人”。春秋戰國連年的戰爭使犀牛厄運難逃。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今夫差衣水犀甲者十有三萬人。”犀牛皮如此大量地被使用,再加之氣候的原因,犀牛數量銳減,直至滅絕。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木犀角模型即暗示著當時犀角的奇缺和珍貴,不得已用模型代替犀角。 從殷人田獵犀牛食其肉,到殷周制兕觥用其角,再到春秋戰國取其皮,大概到漢代犀牛在我國已絕跡,犀角開始從東南亞壹帶進口。

現存的犀角藝術品都為傳世品,最早是明代制作,而明以前的犀角制品尚無出土記載,這可能是犀角的角質結構所至,埋於地下易於腐朽。 明洪武二十壹年成書的《格古要論》把犀角列入珍寶類中,甚至被統治者用作等級制度的象征。

《明史·輿服誌》載“其帶壹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只有二品的官員方能配帶犀角刻花的官帶,顯示出犀角的高貴地位。 二、犀角的優與劣 犀角在生長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外觀的色澤及大小都有差別,這些差別成為人們判別犀角好壞的重要因素。

明朝曹明仲對犀角的優劣作了精辟的論述。《格古要論》卷六中記載:“犀角出南蕃、西蕃,雲南亦有。

成株肥大花兒者好,及正透者價高。成株瘦小分量輕花兒者不好,但可入藥用。

其紋如魚子相似謂之粟紋。粟紋中有眼,謂之粟眼。

此謂之山犀。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兒者好。

其色黑如漆,黃如粟,上下相透,雲頭雨腳分明者為佳。有通天花紋犀備百物之形者,最貴。

有重透紋者,黑中有黃花,黃中又有黑花,或黃中有黃、黑中又有黑。有正透紋者,黑中有黃花,古雲通犀,此二等亦貴。

有側透者,黃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

有黑犀無花而純黑者,但可車象棋,不甚直(值)。

犀牛角為什麽那麽貴

人們常說的“竹木牙角”四大雕器中的“角”,說的就是犀牛角。

犀牛角是幾千年來都非常有名的角雕料之壹。在中國古代,犀牛角就已十分珍貴,多為國家之間進貢禮物。

《漢書》中記載:“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戰國策·楚策》中記載: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在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犀牛角雕刻藝術品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被譽為古器物中的奇珍異寶。

由於年代久遠的犀角會被侵蝕,目前流傳下來的犀角成品少而又少。犀牛角雕件歷來彌足珍貴,由此可見,角雕原料也更價值不菲。

犀牛角雕是壹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極富藝術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除此之外,犀牛角還是清熱解毒的名貴藥材。

目前科學臨床研究發現,犀牛角的功用是抗癌,還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有研究證明,犀牛角可以抑制癌腫生長,特別是對癌癥術後康復患者有明顯療效;作為名貴中藥,犀牛角是著名的寒性藥物,具有清心安神、涼血、止血、瀉火解毒之特效;現代犀牛角也用於治療乙腦、流腦等急性熱性傳染病。

犀牛角因其稀少和奇特的藥用功效,經濟價值日趨凸現。犀牛角藥用價值的無與倫比性和無可取代性,也壹定程度上使犀牛角雕原料身價的徒增。

犀牛角分亞洲犀和非洲犀兩種,從目前拍賣會的情況看,亞洲犀牛角大約是非洲犀牛角價格的8倍到10倍。非洲犀牛角的價格目前在每克500元,是黃金價格的兩倍多,從重量估算,中國尊慧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收藏的這只犀牛角杯的價格為10余萬元。

犀角 藥用本品為犀科動物犀牛的角。 性味與歸經苦、酸、鹹,寒。

入心、肝、胃經。 功效清熱定驚,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 1、用於溫熱病熱盛火熾、壯熱不退、神昏譫語、驚厥抽搐等癥。 犀角性寒,能清心熱而定驚,常與黃芩、黃連、山梔、牛黃、冰片、麝香等品制成丸藥服用。

用於溫熱毒盛、身發斑疹,以及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癥。 2、犀角又能清血分熱,解熱毒,故對熱毒燔於血分,血熱傷絡,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發斑等癥,均有良好的作用,常與赤芍、丹皮、鮮生地等同用。

如屬氣血兩燔所致的高熱神昏、發斑等癥,本品又可與生石膏、知母等同用。 犀角是壹味清營血、解熱毒的藥物,配以牛黃或羚羊角,則清心定驚;配鮮生地、赤芍、丹皮,則涼血止血、配大青葉、玄參、升麻等,則涼血化斑;配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參等,則涼血清熱。

犀角、鮮生地都能清熱涼血,鮮生地長於養陰生津,犀角則偏於解毒定驚。犀角主要用於清血分實熱,與生石膏的清氣分實熱,也有所不同;但犀角與石膏相同,以治氣血兩燔,則功效甚好。

閱讀前人方書,在方劑中用犀角的頗多,這說明當時犀牛較多。現在世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動物,犀角壹藥,貨源日少。

因此,為了保障廣大勞動人民的健康,應以發展眼光來看待這壹問題,即必須積極的尋找代用的藥物。 目前臨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雙角)作為犀角的代用品。

按《別錄》記載,水牛角能“治時氣寒熱頭痛”,又《大明本草》說:「煎汁,治熱毒風及壯熱」。據上所述,則水牛角的功效與犀牛角相似。

《中藥誌》引用天津市藥政局的調查報告說,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療小兒熱癥十數年,有較好效果,也建議臨床試用。 水牛角的壹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壹兩至二兩,煎服。

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