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旅遊景點有:遙參亭,正陽門 ,唐槐院 ,東禦座 ,秦泰山刻石 ,銅亭 ,岱廟坊 ,漢柏 ,天貺殿 ,大眾橋 ,五賢祠 ,三陽觀 ,馮玉祥墓 ,普照寺,虎山公園 ,王母池 ,三疊瀑布 ,醉心石 ,對松山 ,中天門 ,孔子登臨處 ,望人松 ,鬥母宮 ,望仙樓 ,五大夫松 ,十八盤 ,壺天閣 ,舍身崖 ,天下第壹山 ,白雲洞 ,象鼻峰 ,無字碑 ,宋摩崖 ,丈人峰 ,月觀峰 ,仙人橋 ,五嶽獨尊 ,孔子廟 ,天街 ,玉皇頂 ,碧霞祠 ,南天門 ,拱北石 ,唐摩崖 ,北天門 ,大、小天燭峰 ,望天門 ,堯觀頂 ,姊妹松 ,元君廟 ,三折瀑 ,天燭瀑 ,玉泉寺 ,後石塢 ,青桐澗 ,竹林寺 ,無極廟 ,天勝寨 ,長壽橋 ,白龍池 ,傲徠峰 ,扇子崖 ,黑龍潭 ,彩石溪 ,釣魚臺 ,海眼 ,元君廟 ,桃花峪 天色略顯昏暗,放眼望去,寂寥晨星下面是壹片靜止的山勢般起伏的雲海,在茫茫的夜色下,象極了遠處同樣黑魆魆的山峰.在最近兩個的山峰之間,壹棵泰山松威嚴地站立著,在透著寒意的山嵐中間壹動不動.大山默默地聳立著,甚至聽不到鳥叫,這個時候的泰山屬於靜謐,屬於安詳. 東方的啟明星靜靜地掛在那裏,遠處的觀日峰仿佛泰山探出的點金指,和那造型美觀的的八角亭組成了壹副絕佳的構圖.
天色慢慢亮了起來,幾乎跟視線平齊的帷幔似的雲彩淡淡地鑲上了壹道美麗的金邊.雲海也漸漸地層次分明起來,甚至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距離較近的雲彩開始不安分地翻滾和流動。而稍遠的地方,雲海還是與大山融為壹體地默默地聳立著.很快,這種的翻滾和流動就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了那些山峰壹樣的雲海,他們先是慢慢變矮,慢慢變得起伏不再柔和,終於在壹段時間之後被慢慢拉平.這個時候的雲海更加象如水月色下的平靜的大海,只是沒有波濤翻滾所產生的嘩嘩的波浪聲.
天色越來越亮,雲海逐漸變得潔白,和它們投下的陰影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對比. 天邊帷幔的金邊也越來越顏色生動,慢慢就變成了金黃色.山嵐仍然寂靜無聲地吹拂著,不過這次卻已經帶來了氤氳的霧氣,黑煙壹樣從頭頂越過,然後慢慢地遮住雲海,啟明星也為之黯淡.黑霧並沒有散去,山嵐甚至和人們賭氣般的從四面聚起了更多的霧氣,速度極快的從人們的頭頂和腳下,四面八方地來遮住觀日點.但是很快地,黑霧就逐漸散去,雲海和帷幔又慢慢展現到眼前.在日出之前的壹段時間裏面,黑霧和雲海此消彼長地戰鬥著,人們的心境也忽而變好,忽而失望.當人們已經熟悉了這種變化,心態逐漸變得平和的時候,黑霧終於開始變淡,輕煙壹樣散去。天色慢慢地亮了起來,天地相接的地方,春水壹樣壹灣壹下子變成了迷人的鮮紅.帷幔不再鮮明,遠處水天相接的地方壹片亮紅色.太陽慢慢地就探出了自己紅色的面孔,小小桔子壹樣,壹點點地往上跳躍著. 過了約有兩分鐘,壹個圓圓的、紅彤彤的太陽跳了出來,霎時,大地壹片艷紅。
泰山門票 門票:
旺季(3月-10月)125元+2元保險。
淡季(11月-2月)100元+2元保險。
索道:
中天門壹南天門價格單程80元/人,往返雙程140元/人
桃花峪壹南天門價格單程80元/人.往返雙程140元/人
後石塢壹南天門價格單程20元/人,往返雙程40元/人
進山證:
泰山區戶口的居民可持身份證去天外村天地廣場辦理登山證(需1寸照片),50元全年,泰山所有景點(包括岱廟)均不再收費,索道及乘車不包括在內。
註:購中天門或桃花源上行票者,可免費乘後石塢索道。 泰山與泰安市區山城緊連,泰安城區位於泰山南麓。泰山在泰安城區正北方向,天晴的日子,泰山主峰玉皇頂清晰可見。
泰山目前正式的售門票登山進口有四處,分別是:紅門宮進山口、天外村(天地廣場)進山口、桃花峪進山口、天燭峰進山口。
紅門宮進山口既泰山東路,天外村進山口既泰山西路。
四處進山口之中,有兩處在泰安城區北緣:徒步登山的紅門進山口在火車站東北方向2.5公裏(在火車站乘3路公交車往東終點站);乘車上山的天外村登山口在火車站正北約2公裏(在火車站乘3路公交車往西終點站);桃花源登山口在泰山西麓,距泰山火車站約12公裏(在火車站乘18路公交車往西到終點站);天燭峰進山口在泰山東麓,距泰山火車站約18公裏。
從泰山火車站前往以上介紹的四處登山口最為方便,均有專線公交車或旅遊公交車直通。泰山火車站是泰山旅遊交通的中心樞紐,泰安的幾處汽車站也在火車站周圍,所以建議不熟悉泰山旅遊區交通的遊客,到達泰安後都先去火車站(城區各處均有公交車通往火車站,車票壹元),然後分乘各路車去往不同的進山口或景區。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後,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漢代緯書稱:“東方泰山君神,姓圖名常龍。”《太平禦覽》卷三百九十七引張華《博物誌》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嶽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後唐封威權(或作“威雄”)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特別重要的是: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於西漢。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近代於東漢墓出土的“鎮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之語。此外,史籍中又多記人死後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錄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慶之傳》稱,沈僧昭少事天師道,“時記人吉兇,頗有應驗。自雲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歷代帝王出於神道設教的需要,壹方面十分重視對泰山神的祭祀,甚至親登泰山封禪祭拜;另方面不斷崇封泰山神爵。《文獻通考》卷八十三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禪禮畢,詔加號泰山天齊王為仁聖天齊王;五年,詔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續文獻通考》卷七十四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加東嶽為齊天(或作“天齊”——引者註)大生仁聖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時托名東方朔的《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AC道教齋醮科儀中,常以之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禱,南宋《道門定制》卷二《申東嶽狀》,即有“謹具狀申聞東嶽天齊仁聖帝,……乞體行符命,告下有司,釋放亡魂來臨法會,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語。隨著泰山神之封號由王晉升為帝,道教賦予它的威權也愈來愈大。約出於明代的《東嶽大生寶懺》曰:“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彼幅員之域,與天齊久。……奉行天令, 子 陰司,……知人壽之短長,設七十五司,以掌權衡。有三十六嶽以懲兇惡,永綏邦社,大庇民區。”AE《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曰:“泰山元帥累朝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嶽,懲奸罰惡,錄死註生,化形四嶽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AF由只管鬼魂的陰王變為“掌人間善惡之權”“註死錄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為了推尊東嶽大帝,更為之編造了壹個離奇的譜系,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東嶽帝君也。金蟬氏即東華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封為太歲,為太華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諱崇。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經此改造後,東嶽大帝便成為“掌天仙六(錄)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東嶽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舊時各地皆有東嶽廟,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傳說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生日,該日,各地皆於廟中舉行盛大慶典。明田汝成《熙朝樂事》雲:“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AH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雲:“(順天府宛平縣)城東有古廟,祀東嶽神,規模宏廣,神像華麗。國朝歲時敕修,編有廟戶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為(神)降生之辰,設有國醮,費幾百金。民間每年各隨其地預集近鄰為香會,月斂錢若幹,掌之會頭。至是盛設鼓 幡幢, 戴方寸紙,名甲馬,群迎以往,婦女會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聲振地。甚有壹步壹拜者,曰拜香廟。”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雲:“(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天齊仁聖帝誕辰。城中玄妙觀有東嶽帝殿。俗謂神權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謂之‘借壽’,或病中語言顛倒,令人殿前關魂,謂之‘請喜’。祈恩還願,終歲絡繹。至誕日為尤盛。雖屯 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婁門外者,龍墩各屯人,賽會於廟,張燈演劇,百戲競陳,遊觀若狂。……俗以誕日前進香者,鄉人居多,呼為草鞋香。”
東嶽為首
盤古開天東嶽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嶽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壹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壹丈,大地每日厚壹丈,盤古也每日長高壹丈。如此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壹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壹眨壹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壹山,成了五嶽之首。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壹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壹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於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遊歸來與父親相見,於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於夏,是百官之長,後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於我嗎?妳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了。現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封禪於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註定的呀!我死之後,妳壹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願。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誌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壹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征。後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泰山腳下有壹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裏地,有個大汶口鎮。鎮裏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壹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裏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壹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準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壹人壹個鼓,女的壹人壹面鑼。再就是準備壹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撚,準備壹口鍋,壹把椅子,只管把東西準備齊了。
這樣天色壹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壹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壹陣妖風,看著風就過來了。石敢當用腳壹踢,踢翻了鍋,燈光壹亮,十二個童男童女就壹齊敲鑼打鼓,妖怪壹進屋,看見燈光壹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怎麽辦呢?人家就打聽,後來,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壹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他想:我拿他壹回兒,他就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麽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妳就把它放在誰家的墻上,那妖就跑了。以後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妳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墻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墻上,就可以避邪。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采藥為生。村裏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藥鋪,要他們給他采藥。這壹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采藥。那財主說:妳們再不上山采藥,我就把妳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采藥。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妳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壹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麽大的雨,怎麽還有小孩子哭呢?再怎麽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壹看有個小黑孩,胖乎乎的,很愛人,在那裏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壹個山洞裏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壹看,小孩不見了,手裏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壹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麽大雨!
老頭在洞裏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壹瞧,裏頭是個頭發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妳冒充俺爹,妳才多大年紀?
我就是妳爹,妳怎麽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壹看,果然是父親,就說:妳怎麽這麽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壹五壹十地講了壹遍。又說:妳看這還剩了壹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藥鋪裏的先生壹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藥。由於這藥能使人白發變黑,又是姓何的采的,從那以後,這個藥就叫何首烏了。
也說“有眼不識泰山”
近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1591頁“有眼不識泰山”詞條釋雲:“形容見識淺陋,認不出有身份、有地位和本領大的人。”第1261頁“泰山”詞條釋雲:“古人把泰山(在今山東泰安)當作最高的山;常用來比喻極敬仰的人或極為重大的事。”並舉例為:“有眼不識泰山|責任重於泰山。”
2007年9月29日《假日文化》載文《秋季登山十大好去處》,也有“有眼不識泰山”的用法:“山東泰山:氣勢磅礴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我們對泰山的向往……”
顯而易見,辭書和報紙都把“有眼不識泰山”這個成語中“泰山”當成山東的岱宗(即泰山)了,而實際上成語中的“泰山”並非山,而是魯班大師的壹名弟子,其名為泰山。
據傳,泰山為古代名匠魯班的壹名弟子,此人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做活總是別出心裁,但常常耽誤師傅的事兒,這就惹惱魯班,被其逐出“班門”。鬥轉星移,時過數載,壹次魯大師到集市走壹遭,但見有人擺放著精巧別致的竹器出售,非常驚愕,壹打聽,原來這竹器精品佳作是其徒弟泰山所為,驚喜不已,贊嘆不已。魯大師自愧感嘆:“我真有眼不識泰山!”爾後,人們把“有眼不識泰山”用以比喻地位高或本領高強的人就在眼前,而自己卻認不出來。譬如《水滸》第二回中寫道:“師父如此高強,必是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由此看來,“有眼不識泰山”中“泰山”並非泰安岱山,而是人名“泰山”,毋庸置疑。所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泰山”詞條的例詞“有眼不識泰山”,應刪去而代之以“泰鬥”或“泰山北鬥”;而《假日文化》中“有眼不識泰山”也應刪去,代之以“泰山北鬥”、“重於泰山”等詞語。如此,則不以訛傳訛而貽誤廣大讀者了! 泰山赤鱗魚
泰山赤鱗魚,又名螭霖魚,石鱗魚、時鱗魚、斑紋魚,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貴山區淡水魚,為中國魚類珍品,也是中國五大名魚之壹,成魚長不過二十厘米,肉質細嫩,其味鮮美而不腥,為名貴肴饌,還可藥用。《泰山藥物誌》:“螭霖魚方頭巨口,龍須龍目,全首似龍而無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螭霖魚有補腦益智,生清降濁,養顏補氣,延年益壽,明目聰耳,堅齒健身之功效。”是泰山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的生存環境條件要求很高,現由山東農業大學生物專家學者正研究擴大人工養殖。
赤鱗魚生長在泰山海拔270米--800米之間的山澗溪流中,亦有“赤鱗魚東不過麻塔,西不過麻套”(麻塔,麻套均為地名),喜活水,安靜,氣溫適宜無任何汙染的環境,且極其膽小,聽到腳步聲或見到人影晃動,便迅捷的遊入石縫中躲藏,非常難以逮到。泰山赤鱗魚隨環境不同身體呈現不同顏色的變化,頗具觀賞價值。
泰山赤靈芝 民間稱靈芝草。多孔菌科,是壹種藥用真菌。外形頗似壹株五彩蘑菇,“蘑菇蓋”呈不規則雲朵形,有環紋與輻射狀的皺紋相穿插;“蓋”的下面有眾多的細密菌管孔洞;梗側生於“蓋”下,光澤如漆。每逢夏季,泰山氣溫漸高,林間相對濕度逐漸增大,陽光散射,形成泰山靈芝迅速生長的有利條件。秋末,可在柞、楓朽木樁旁采到。全株入藥,有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盤骨、療虛勞、滋補強壯等功能。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為主導,以信仰民俗為主線,社會民俗、經濟民俗和旅遊競技民俗交織融匯,構成了壹道獨特的泰山風景。
大汶口文化的流風余韻、東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齊魯文化的傳承,在泰山演繹流變,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點,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測的特點。
從自然造化到靈氣之源,從地理大山到心靈神山,從靈石崇拜到石敢當信仰,從巡狩柴望到封禪大典,體現了禮俗雜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東嶽大帝,慈祥可親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應的神祇信仰民俗。頗具規模香社組織,祈福還願的香客隊伍,展示了蕓蕓眾生的心靈訴求。商賈雲集的東嶽廟會,賓至如歸的山間客店,簡便實用的泰山山轎,反映了獨具特色的泰山經濟民俗。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迎來送往、時令節日、娛神樂人的民間遊戲與競技活動,勾畫了泰山豐富多彩的社情民風。
泰山民俗是聳立在泰山人口頭、行為和觀念上的豐碑,是泰山人創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歷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歷史壹樣層層積澱,架構起深厚的傳承基石,烘托著時代的風采。 1、溫涼玉圭
清·乾隆
長92.5厘米,寬29.5厘米。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後賜。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截的上部浮雕壹組由曲線連接的三個圓球,分別代表日、月、星辰。下部浮雕海水江崖圖。下截陰刻“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玉呈青色。為“泰山三寶”之壹。
沈香獅子
2、清·乾隆
2件,高37.5厘米,長36.5厘米。乾隆二十七年禦賜岱廟。系用沈香樹根雕刻而成,獅子前腿直立,臀部坐式,尾巴高翹,全身疙瘩形似蜷毛,雙目圓睜,炯炯有神,嘴微張開,露出整齊的牙齒和前伸的舌頭,為“泰山三寶”之壹。
3、黃釉青花葫蘆瓶
明·嘉靖
通高22.5厘米,口徑3.1厘米,底徑6.3厘米。清乾隆五十二年禦賜岱廟。半圓形蓋,蘑菇形紐,子母口,束腰呈葫蘆形,臥足。蓋飾3朵青花雲紋,瓶上腹飾青花纏枝蓮3朵,束腰處飾梅花9朵,下腹飾纏枝蓮4朵,底有:“大明嘉靖年制”楷書青花款。此瓶的青花色料是典型的嘉靖時期回青料,是嘉靖官窯中的精品。為“泰山三寶”之壹。
4、彩陶豆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高27.5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16.7厘米。1974年泰安大汶口出土。泥質紅陶,微斂口,斜折沿,高喇叭圈足。沿上白彩繪豎線紋,腹部繪白彩豎線紋,將腹部隔為四分,內繪八角星紋。八角星紋是大汶口文化中所特有的紋飾。圈足繪上、下兩圈圈紋。
5、粉彩奔巴壺
清·乾隆、嘉慶
乾隆 9件,嘉慶10件,皆高19.3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9.8厘米。清乾隆、嘉慶年間禦賜岱廟。奔巴壺為喇嘛教的壹種佛前供器。壺口外形似洗,內呈漏鬥形,頸為葫蘆狀,鼓腹,高足外撇,曲柄式流飾以龍口吞流狀。根據不同紋飾,可分四種類別:
其壹:為纏枝蓮托八寶紋奔巴壺。其二:為白地礬紅彩蝙蝠雲龍紋奔巴壺。口、頸、底足及流皆繪蝙蝠及祥雲紋,腹部飾二龍戲珠紋,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書礬紅款。
其三:為綠地金彩雲龍紋奔巴壺。
其四: 為白地青花粉紅彩纏枝蓮紋奔巴壺。
6、藍釉粉彩纏枝蓮托八寶紋花觚
清·嘉慶
高27厘米,口徑15.5厘米,底徑12.6厘米。清嘉慶年間禦賜岱廟。腰部有“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描金款。泰安地處山東省中部,北與省會城市濟南相連,南臨孔子故裏曲阜,東連瓷都淄博,西瀕黃河。泰城坐落在舉世聞名的泰山南麓,山城壹體,風景秀麗,文化發達,環境優美,是壹座歷史悠久的風景文化旅遊城市。
7、鎏金七珍
清·乾隆
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後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