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但是

文言文但是

1. 文言文中“但是”怎麽說

文言文中的“但是”有“但”、“然”、“而”等。我們壹般都是用這幾個連詞來表示轉折的。

用“但”表示轉折,與現代漢語的“但是”用法同。如曹丕《與吳質書》中:“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這壹句可以翻譯為:劉楨的文風灑脫奔放,但是還不夠剛勁有力罷了。

用“然”表示轉折,也常有現代漢語的“但是”的意思。如:柳宗元《三戒》中:“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其中的“然”可以翻譯為“然而”,也可以翻譯為“但是”:(老虎)非常恐懼,但是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好像沒有什麽特殊的本領似的。

用“而”表示轉折,如蘇洵《六國論》:“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其中的“而”可以翻譯為但是。再如常見的“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等,而都是但是的意思。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

2. 文言文中的“但是”如何表達

而,最常用

雖,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然,例: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

奈,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陰。——《三國演義》用於轉折句,表示原因

不,表示轉折,只是

然亦不過增壹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顧,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only〗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史記·魏公子列傳》

但,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曹丕《與吳質書》

再,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也”〖but;yet〗

妳只怨人行動嗔怪妳,妳再不知道妳慪的人難受。——《紅樓夢》

然則 或 誠

3. 文言文中但是用哪個詞語表示

不用詞語表示,只用單字“而”來表示“但是”。

而拼音:ér,註音:ㄦˊ,部首:而部,部外筆畫:0畫,總筆畫:6畫,五筆:DMJJ,倉頡:MBLL

鄭碼:GL,四角:10227,結構:單壹,電碼:5079,區位:2288,統壹碼:800C

筆順:壹ノ丨フ丨丨

釋義:

1、古同“爾”,代詞,妳或妳的:“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連詞(表平列,如“多而雜”。表相承,如“取而代之”。表遞進,如“而且”。表轉折,如“似是而非”。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而不烈”。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表(從……到……):從上而下。

4、但是。

擴展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

2、而往[ér wǎng]

以後或以上。

3、而當[ér dāng]

而且在。

4、假而[jiǎ ér]

假如。

5、偉而[wěi ér]

偉如。偉大壯美貌。

4. 找壹篇文言文,但忘了標題裏面大概有這樣的內容,好像是在個邊遠

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鄭君死孝文時.鄭莊以任俠自喜,脫張羽於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莊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少官薄,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莊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於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裏不賫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莊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莊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鄭莊、汲黯始列為九卿,廉,內行脩絜.此兩人中廢,家貧,賓客益落.及居郡,卒後家無余貲財.(選自《史記 汲鄭列傳》)譯文:鄭當時,字莊,陳縣人.他的祖先鄭君曾做項籍手下的將領;項籍死後,不久就歸屬了漢朝.高祖下令所有項籍的舊部下在提到項籍時都要直呼其名,鄭君偏偏不服從詔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項籍名諱的人都拜為大夫,而趕走了鄭君.鄭君死於孝文帝時.鄭莊以仗義行俠為樂事,解救張羽的危難,聲名傳遍梁、楚之間.孝景帝時,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壹次的休假日,他經常在長安四郊置備馬匹,騎著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請拜謝賓朋,夜以繼日通宵達旦,還總是擔心有所疏漏.鄭莊喜愛道家學說,仰慕年長者,那種情意殷切的勁兒,就好像惟恐見不到人家壹樣.他年紀輕,官職卑微,但交遊的相知友都是祖父壹輩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後,鄭莊由魯國中尉、濟南群太守、江都國相,壹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內史.由於平議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竇嬰的紛爭意見不當,他被貶為詹事,又調任大農令.鄭莊做右內史時,告誡屬下官吏說:“有來訪者,不論尊貴或低賤,壹律不得讓人滯留門口等候.”他敬執主人待客之禮,以自己的高貴身分屈居於客人之下.鄭莊廉潔,又不添置私產,僅依靠官俸和賞賜所得供給各位年長的友人,而所饋送的禮物,只不過是用竹器盛的些許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必得稱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舉士人和屬下的丞、史諸官吏,委實津津樂道,饒有興味,言語中時常稱舉他們比自己賢能.他從不對吏員直呼其名,於屬下談話時,謙和得好像生怕傷害了對方.聽到別人有高見,便馬上報告皇上,唯恐延遲誤事.因此,肴山以東廣大地區的士人和知名長者都眾口壹詞稱贊他的美德.鄭莊被派遣視察黃河決口,他請求給五天時間準備行裝.皇上說:“我聽說‘鄭莊遠行,千裏不帶糧’,為什麽還要請求準備行裝的時間?”鄭莊在外人緣雖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順從主上之意,不敢過於明確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張.到他晚年,漢朝征討匈奴,招撫各地少數民族,天下耗費財物很多,國家財力物力更加匱乏.鄭莊保舉的人及其賓客,替大農令承辦運輸,虧欠錢款甚多.司馬安任淮陽郡太守,檢舉此事,鄭莊因此落下罪責,贖罪後削職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暫行長史之職.皇上認為他年事已高,讓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幾年後,卒於任上.鄭莊、汲黯當初位列九卿,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純正.這兩人中途都曾被罷官,家境清貧,賓客遂日趨沒落.待到做郡守,死後家中沒有剩余的財物.。

5. 在古文中“但” 是什麽意思

但〈副〉 1. (形聲。

從人,旦聲。①本義: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壹部分。

經傳皆以袒為之。②只,僅,不過) 2. 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僅” [only]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下所以貴者,但以聞聲。——《史記·李斯傳》3. 又如:但已(僅此而已);但憑(任憑;隨便);但可(只須) 4. 只管,盡管 [feel free to]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

——《紅樓夢》 1. 只是;但是——表示轉折 [but] 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曹丕《與吳質書》 2. 又如:勤鍛煉但不要過分 3. 只要——表示假設或條件 [so long as]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唐· 王昌齡《出塞二首》 但出牌呼妾,妾便出來。——《警世通言》。

6.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裏可以是實詞,在另壹個句子裏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壹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壹並打給妳. 而 壹、ér 壹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妳(的)”、“妳們(的)”.例如:《項脊軒誌》:“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壹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徵壹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參考文獻:《辭源》《中學文言文索引詞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0條評論。

其他回答 ***2條回答評論 ┆ 舉報 紅紅[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舍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舍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壹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壹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遊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壹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巖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小結:凡是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作用的則應輕讀.學生齊讀,體會“也”和“而”的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