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被懷疑為漢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1)犧牲覺華島換來的“勝利”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在後金糧食緊缺陷於困境之時,袁崇煥抗命不遵,執意不將覺華島上的大批糧食、物資、輜重、船只撤往後方安全地區,而且還將島上軍民滯留在危險的地方不管不顧,自己龜縮於寧遠城內,連事先將覺華島軍民撤入城中的動作都沒有,最終導致了覺華島上數萬軍民被屠殺,糧食、物資、輜重、船只被洗劫、焚毀壹空。而實際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後金入侵的諜報,所以他有意放棄覺華島的舉措非常可疑。後金得手覺華島後,因毛文龍抄襲永寧而倉促撤退,在寧遠外只圍攻了幾天,袁大人僅斬首200余級,史稱“寧遠大戰”,有的地方也稱“寧遠大捷”,但其實不難看出實質上整個過程中是袁大人“喪軍無算,掩敗為功”。
2)面對空虛的沈陽拒不策應友軍和盟友
後金為了打破明朝對其經濟和軍事封鎖圈,攻擊朝鮮之時,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不援救朝鮮,拒絕策應東江鎮,按兵不動實施“觀望養敵”,在朝廷連續兩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僅讓後金使朝鮮向其屈服,還導致了地處“明、金”中間的蒙古部落對明朝失望和寒心,為最終投靠後金埋下了伏筆,還讓東江鎮蒙受了損失,失去了朝鮮的提供屯田土地,並被斷絕了朝鮮提供的軍械和糧餉,使東江鎮安置流民、出擊後金失去了絕大部分後勤給養,而這些費用將來得由明朝朝廷來承擔,給當時已經很拮據的明朝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且離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讓後金獲得了拓展空間。袁大人壹意孤行的態度和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十分可疑的。
3)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
為了“盡快”將城池修築完成是袁大人放棄策應友軍和盟友的理由,可他的“進度”卻跟不上他自己說大話的速度。東江鎮和朝鮮遭受攻擊是從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到四月,在此之前袁大人就開始修築大淩河和右屯衛,又過了兩三個月,當後金來襲擊袁大人的城池時右屯和大淩河城池竟然還沒有修完……若從後金襲擊東江鎮和朝鮮算起,都足足有半年有余的時間,若從寧遠之戰之後算,時間可長了得不得了。
從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後金圍攻寧遠、焚毀覺華島算起,到來年正月,整整壹年時間,期間後金並沒有南侵。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後金曾征討過壹次蒙古,之後因為毛文龍抄襲鞍山而折回,努爾哈赤於同年八月十壹日死,死前還被毛文龍在沈陽周遍和薩爾滸追殺過。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內部為爭奪汗位而耗了幾個月時間,期間後金沒有精力對外作戰,次年正月(1627年)侵略朝鮮,並沒有對袁大人這邊有什麽動作,而且此時袁大人還在和後金“議和”,所以他修城池的時間應該很充分,前後加起來足有壹年半之多,但當後金進攻時他卻還沒有修完。
後金軍先輕取明軍修築未完的大淩河、右屯衛兩城,在攻寧遠之時候又占領了塔山等地,撤退之時壹並毀之。袁崇煥雖然守住了“寧、錦”,但他用“議和”拖延時間爭取修築的城池幾乎都報廢了,且還犧牲朝鮮和東江鎮。袁崇煥所謂“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裏外,金湯益固矣”化為了泡影;袁崇煥所謂:“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倒是成為了現實,而“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成為了壹大敗筆,皇太極根本沒有議和的誠意,反倒是先把袁大人的兵給“緩了”,攻打東江、朝鮮後馬上就來襲擊錦州、寧遠。袁大人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使他犧牲了東江鎮和朝鮮換來的時間,也沒有能將城池修築完成,這跟他之前拒絕策應盟友和友軍聯系起來,不禁讓人懷疑他以修城池而不策應的真實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