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小學生英語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英語語言能力中的壹項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是英語教學的目的之壹,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之壹,更是壹種重要的英語學習手段。小學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註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幾年來,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效果很好。壹 養成樂讀的好習慣古語有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閱讀的重要性。英語教學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加大閱讀量,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把Let’s read多讀壹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營造良好氛圍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索和自主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如文字材料、書籍、英漢雙解詞典,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閱讀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同時,教師按學生層次的不同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指導,學生之間也相互協作和支持。那麽,壹種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氛圍就已然形成。2.采取多種形式教學中根據Let’s read內容的不同,讓學生瀏覽、默讀、輕聲讀、精讀、分角色讀、背誦等,增強閱讀趣味性。為了強化記憶,讓孩子們養成晨讀、課上讀、睡前讀等閱讀的好習慣。在閱讀時,我還特別強調語感,讓學生體會更深層次的東西。在閱讀較長、較難、結構相對復雜的句子時。我讓孩子先自由讀,找出停頓的地方作上標記。接著,我反復播放這段錄音,讓學生跟讀。最後通過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這樣的誦讀非常有效。我還鼓勵學生把課外學過的課文有選擇性地熟讀成誦,並且做到讀得大聲、讀得清晰。二 傳授閱讀習慣的好方法1.有效預習——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學生閱讀前,教師應及時給學生提供有關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材料和預習練習,指導學生預習。背景知識材料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其視野。預習練習能使學生明確預習目標,使預習有的放矢。課前預習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2.有效參與——提供閱讀實踐活動的保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我註重以下幾個環節的實施:第壹,引入新課。就是把課文的主題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的註意力集中到課文提供的語言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對於不同課文,教師應采用不同形式導入新課,常見的形式有:介紹背景、提問、設置懸念、講故事、觀看影片等。第二,設計任務。英語閱讀教學必須在主體參與方面解決問題,增加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的機會和時間。英語閱讀教學形式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式”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式”。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式活動,就是讓學生作為閱讀實踐活動的主角,並使閱讀活動作為壹種主動的、探索式的認知體驗。在“任務式”活動中,教師應多層次、多形式設計閱讀活動。第三,作出預測。預測就是預先推測或測定。預測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題目或圖片去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可能用到的詞匯,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所給出的主要詞匯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句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輸出,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了自主學習、自主參與的能力。三 運用練習好形式閱讀課後,教師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課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發展其說和寫的能力。課後練習有多種多樣,要針對不同的閱讀課加以設計,而設計練習形式有縮寫課文、改寫課文、表演課文、復述課文等,還可以轉換師生角色。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請學生做“老師”,解釋句子,分析文章結構和段落,綜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分析、綜合教材,其難度較大,教師有必要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修正、補充和評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雖然學生不能對課文中的句、段做出令人滿意的分析,但這壹過程實踐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交流,使原來由教師來解決的問題在討論中***同求解,主體意識得到進壹步激發,主體地位得到進壹步體現。學生在自導與互補中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的能力。在關註課後練習的同時,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能,還可以延伸課堂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