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見異思遷是什麽意思、

見異思遷是什麽意思、

見異思遷,漢語成語,出自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指看見更加新奇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意誌不堅定,喜好不專壹。

解釋

異:不同的;新奇,奇特的。遷:改變,變動。指看見更加新奇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意誌不堅定,喜好不專壹。表示選擇時猶豫不定。

典源

《管子.小匡》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墅,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為士。」

註解 

士:即今之所謂讀書人、知識分子。 

州:聚。 

閑燕:指安靜、清凈之處。或指學校。此處或以「州處」為斷句,「閑燕」屬下句。 

弟:通「悌」。順從、尊敬兄長。 

旦昔:即「旦夕」。朝夕,早晚。昔,通「夕」。 

異物:不同的事物,指非本行之事。 另可參考:《國語.齊語六》 出處: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說明解釋: 

在《管子.小匡》篇中,記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凈的地方、農民壹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壹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的人壹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麽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幹擾而改變他們的意誌。後來「見異思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見異物而遷焉」演變而出,比喻意誌不堅定。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三心二意 ,朝三暮四

反義詞

壹心壹意、專心致誌

歇後語

這山看著那山高;秋後的野鼠

成語燈謎

這山望著那山高

傳說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相國管仲為國家的強盛做出重要的貢獻,齊桓公問管仲是如何使民眾安居樂業?管仲說把民眾分士、農、工、商四個行業分開居住,使他們便於學習與鉆研本行業的技能,而不會“見異物而遷”,這樣可以安居樂業。

文獻資料

原文: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壄(ye 三聲 通假字 同 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旦昔從事於此,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譯文:桓公說:“劃定人民居處,安排人民職業,應怎麽辦?”管子回答說:“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們雜居,雜居則說的話做的事都不壹樣。因此,聖王總是安排士住於閑靜之地,安排農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場。使士人們居處相聚而集中,閑時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悌。朝夕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從小時就習慣了,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因此,其父兄的教導,不嚴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學問,不勞苦也能學會。所以士人的子弟常為士人。使農家居處相聚而集中,分別四季,安排用具,置備器械。搞齊全耒耜枷鐮等等。在天氣尚冷的時候。就鏟除雜草修整土地,以待時而耕,耕得深,種得均,蓋土又快。在降雨之前就除草松土,以等待時雨。時雨—‘來,就帶上各種農具,早晚在地裏從事農活,脫下常服,以就功役,分別苗的好壞,排好苗的疏密。他們頭戴草笠,身披蓑衣,壹身泥水,暴露發膚,竭盡其四肢之力,而積極在地裏勞動。他們從小時就習慣了,思想安定,不會異思遷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