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歧解
某俱樂部召開主題為“怎樣使婚姻幸福?”的討論會,海報中有這樣壹句話:“妳和妳丈夫之間有什麽***同之處?”有人在這句話下面加了壹個批註:“我們倆都是同壹天結婚的。”
“***同之處”有多種理解,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有特定的含義。戲謔者故意用“同壹天結婚”來揶揄,這種修辭方法叫歧解。
傳統修辭學中有壹種辭格,慣稱“曲解”,它是指在寫文章或說話時,對某些詞語的意思有意進行歪曲解釋。其實,除了“曲解”之外,還有“誤解”。曲解是有意的,誤解是無意的。傳統修辭學未能將“誤解”拈出。我們提出“歧解”壹格,它包括了“曲解”和“誤解”兩類。
曲解是對某些語句的意思有意地加以歧解。
例如:有壹次朱熹去會他的老朋友盛溫如,盛溫如正提著壹只籃子準備上街。他們互相招呼後,朱熹問道:“妳上哪兒去?”“去買東西。”朱熹又問:“難道不能買南北?”盛溫如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木類、金類,這個籃子就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火類、水類,這個籃子就裝不得。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
“東西”壹詞有兩種解釋:壹為方位,壹為物體。朱熹在這裏故意將“東西”歧解為方位,引出了“難道不能買南北?”的發問,而盛溫如順手牽羊,就“東西”的“方位”意義加以闡發,自圓其說,妙趣橫生。
又如:林肯在學校讀書時,有壹次考試,老師問他:“林肯,妳是願意考壹道難題呢,還是考兩道容易的題呢?”“考壹道難題吧。”“好吧,那妳回答,”老師問:“蛋是怎麽來的?”“雞生的唄!”林肯答道。“雞又是從哪裏來的呢?”“老師,這已是第二個問題了。”林肯說。
“蛋是怎麽來的”和“雞又是從哪裏來的”,本是壹道題中的兩個相關聯的問題,林肯有意加以曲解,故意回避“雞又是從哪裏來的”這樣的問題。
誤解是指無意之中形成的歧解。
例如:有壹個人跑到警察局報告他的家被盜了,警官問他:“您親眼看見那個小偷了嗎?”“看見了,當時我正在屋裏睡覺。”“那個人有什麽特征?”他想了壹會兒,回答說:“那個人左耳上叮著壹只可怕的大綠頭蒼蠅。”
報案人不理解“特征”的含義,誤解了“特征”壹詞,將非本質的東西當作本質的東西來敘述。
又如:督學到學校巡視,與學生交談間隨口問道:“妳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嗎?”學生壹臉惶恐,連聲說:“不是我燒的。”校長雖不解“阿房宮”是怎麽回事,但很平靜地說:“鄙校學生壹向誠實,既然他說不是他燒的,就壹定不是他燒的。”盛怒之下,督學寫了壹封信給教育局局長,稟明原委,局長即刻復函說:“燒掉就算了,再撥經費重建阿房宮。”
“學生”、“校長”和“局長”都不理解“阿房宮”為何物,小品用誤解法巧妙地諷刺和抨擊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
曲解和誤解都可以產生歧解的表達效果,但在具體的言語活動中,曲解和誤解是可以套用的。
例如:有個轎夫不會說客套話,有壹次他和另外幾個轎夫把壹位秀才擡上山後,轎夫問道:“請問相公,‘令尊’是什麽意思。”秀才捉弄他說:“這‘令尊’二字麽,是稱呼人家兒子的。”說完偷偷地掩嘴而笑。轎夫信以為真,就同秀才講起客套話來:“相公家裏有幾個‘令尊’呢?”秀才氣得臉發白,但又不好發作,只好說:“我家裏沒有‘令尊’。”轎夫以為他真的沒有兒子,很替他難過,便懇切地安慰道:“相公沒有‘令尊’,千萬不要傷心,我家有四個兒子,挑壹個去做‘令尊’吧。”
秀才曲解“令尊”以戲轎夫,而轎夫誤解了“令尊”,產生了壹連串的笑話。
歧解是利用了言語的歧義性,言語的歧義性是歧解的基礎。構成歧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5種。
1.利用同音詞構成歧解
如:從前有壹位先生,想考壹考學生。他問學生:“鄭成功這個人熟悉嗎?”許多學生壹時答不出來,只有壹個學生說:“先生,鄭成功這個人我不熟悉,鄭成功的母親我熟悉,她是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生聽了都張嘴大笑起來。
這兩個“成功”是同音詞,詞義相異,作者正是利用了這壹特點,故意曲解“成功”壹詞,達到幽默詼諧的效果。
2.利用多義詞構成歧解
如:媽媽叫兒子到食品商店去買兩斤雞蛋,再三囑咐:“要認真挑選,不要壞的。”不壹會兒,兒子把雞蛋買回來了,媽媽壹看,吃驚地問:“怎麽都打破了?”兒子說:“我怕有壞的,壹個個都打開看了,沒有壞的。”
“不壞”在這裏有兩種理解:媽媽理解的“不壞”是指“不變質”和“不破損”;兒子理解的“不壞”僅僅是“不變質”,而忽略了“不破損”,結果將雞蛋壹個個打破了。
3.利用句法關系的不確定性構成歧解
(1)修飾關系。如“幾個營的幹部都來到前沿”。在語義表達上可產生兩種理解:第壹,“幾個”修飾“營”,可以理解成“來自幾個營的幹部(不壹定是營級)來到前沿”。第二,“幾個”修飾“營的幹部”,可以理解成“幾個營級幹部來到前沿”。
(2)動賓關系。如“處分了妳的班長”。如果“處分”和“妳”構成動賓關系,就可以理解成“處分了妳的那個班長”;若“處分”和“妳的班長”構成動賓關系,則可以理解成“受處分的是妳的班長”。
(3)並列關系。如:“小李和小張的朋友”。該句有兩種理解:A.小李和壹位朋友,這位朋友是小張的朋友。B.這位朋友既是小李的朋友,又是小張的朋友。
(4)介賓關系。如“關於魯迅的著作”。“關於”所涉及的範圍如果是“魯迅”,則可理解為“關於魯迅生平事跡思想等方面的著作”;如果“關於”涉及的範圍是“魯迅的著作”,則可理解為“關於魯迅自己寫的著作”或“關於魯迅自己擁有的著作。”
(5)施受關系。如“反對的是他。”“他”作施事,表示“他反對”;“他”作受事,則表示“他被反對。”
4.利用句讀構成歧解
如:有壹位秀才應聘到財主家做私塾先生,秀才深知財主的吝嗇,立契時寫道:“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素菜壹碟足矣。”東家聽後大為高興,即刻在契約上簽了字。秀才幾天後到任,見招待甚差,便拿契約找財主理論:“契約上明明寫著‘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素菜壹碟足矣。’妳怎麽不按契約行事呢?”
秀才在立契約時,故意使用白文,即不加標點,並口頭斷句,讓財主在契約上簽字後,再做另壹種斷句,以戲弄財主。
5.利用特定語境構成歧解
如:姐夫個性木訥寡言,與內向的姐姐正好是天生的壹對,婚前兩人同事三年,彼此雖然有意,卻沒有勇氣表白,後來在同事的安排下,他們開始約會了。姐姐羞怯地問道:“為什麽每次我們四目相投的時候,我總覺得妳的眼裏有很特別的東西?”姐夫臉紅紅地回答:“哎呀!妳怎知道我有沙眼的?不過請放心,醫生說差不多已經痊愈了”。
在特定的語境中,姐夫聽到“妳的眼裏有很特別的東西”的問話,心慌意亂地道出了自己曾患過沙眼病。
歧解法利用了語言的歧義性,這種歧義性可以表現於詞、短語、句子、語境中。巧妙地運用歧解,能產生理想的交際效果,或造成幽默詼諧的言語特色,或輕松愉快的談話氣氛,或達到辛辣諷刺的藝術效果。
伸縮
四位考生想知道考試成績如何,就前去算命,算命先生只說了壹個字“壹”。考試成績公布後,有壹位考生成績不及格。有人問算命先生為什麽算得那麽準,“很簡單。”算命先生說:“如果壹位及格,就是壹個及格;如果兩位及格,就是壹半及格;如果三位及格,就是壹個不及格;如果全及格,就是壹個也沒有不及格。”
算命先生用“壹”字概括了有可能發生的四種情況。在言語表達時,故意不把話說得絕對,理解上可上可下、可寬可窄、可此可彼、留有余地,這種修辭方法叫作伸縮。伸縮有兩種情況。
1.用語義不確定的語句構成伸縮
如:李子不壹定落在李子樹周圍,蘋果不壹定落在蘋果樹附近。
少言寡語不壹定大智若愚,談笑風生未必就是不嚴肅認真。
美人兒不壹定心靈空虛,傻大姐不壹定能有好命。
戀人兒不壹定壹帆風順,單身漢不壹定永遠不幸。
真正的愛情不壹定就只有壹次,兩次三次的愛情也有可能。
真理不總在長者手裏,年輕人的話有時也不妨聽聽。
金錢不壹定帶來不幸,兩手空空就值得高興?
這首題為《不壹定》的短詩使用了“不壹定”、“未必”、“有可能”、“有時也不妨”等意義不確定的詞語,分層闡述了可能發生的情況。這首詩采用意義不確定的詞語構成伸縮,全詩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
2.對要談及的對象避而不談
甲:妳幹什麽?寫信嗎?
乙:是的,這封信真難寫!我姨媽前幾天寄來壹件禮物,祝賀我的生日,現在我想寫壹封信感謝她,但我記不起她寄來的是什麽禮物。
甲:這有何難的?妳這樣寫:“親愛的姨媽,謝謝妳寄給我的極好的禮物。妳給我的禮物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我真奇怪,妳怎麽知道我的心思?祝您健康!”
寫信人要給姨媽回信,感謝她寄來的禮物,但記不起是什麽禮物了,只好在信中避而不談,用“極好的禮物”來搪塞以構成伸縮。
伸縮法的基礎是利用了言語的模糊性。事物的大小、多少、高低、長短、快慢、粗細、深淺、寬窄、厚薄、濃淡、遠近等是相對的,像“早晨、上午、下午、傍晚”這些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語就沒有嚴格的界限。客觀事物的相對性帶來了人們主觀認識的模糊性。如“黃昏”壹詞,《現代漢語詞典》和《四角號碼詞典》對它的解釋都不壹致。
《現代漢語詞典》:日落以後星出之前的時候。
《四角號碼詞典》:日落天將晚的時候。
客觀事物的相對性和由此產生的認識上的模糊性為伸縮法的運用提供了基礎。言語交際中既需要精確的表述,也需要模糊的表述,模糊表述在言語交際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可以藝術地運用伸縮法,把話說得留有余地,或故意不把話說死,以達到特定的表達效果。
辨析
歧解與伸縮
歧解是有意或無意地歧解某些語句的意思,有意的歧解叫曲解,無意的歧解叫誤解,兩者的區分是以表達者的主客觀意圖為依據的。伸縮是故意不把話說得絕對,理解上可上可下,可寬可窄、可此可彼,它是壹種留有余地的表達方法;歧解的基礎是利用了言語的歧義性,伸縮的基礎是利用了言語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