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無”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出處:《道德經 第壹章》——春秋-老子
全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翻譯:
“道”用言語來表述,那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擴展資料: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出自《道德經》,《道德經》的成書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壹系列主張。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五千言,即《道德經》。
百度百科-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