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兩則的寫作特點

文言文兩則的寫作特點

1. 文言文的兩大特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壹、語法特點: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壹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二、詞匯特點: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匯上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

2. 文言文兩則 匆匆 桃花心木 頂碗少年 手指在表達作者的感悟方面有什麽

壹、表達的特點1、《文言文兩則》:對比。

兩篇文章通過對比,都闡述了“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學習”的道理。2、《匆匆》的特點:情景交融。

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麽壹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壹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3、《桃花心木》:借物喻人。

通過種樹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沒有規律的事,說明了人在艱苦環境中要自立自強,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的道理。4、《頂碗少年》:抓住動作神態的描寫表現人物特征。

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5、《手指》:開篇點題,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壹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

二、課文簡介1、《文言文兩則》(1)《學弈》是選自《孟子·告子》中的壹個故事。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誌,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小兒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的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2、《匆匆》《匆匆》是現代傑出的散文家朱自清[1] 寫的壹篇膾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3、《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壹篇散文。

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這是壹種借物喻人的寫法。

寫壹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4、《頂碗少年》《頂碗少年》是趙麗宏所著的壹篇短篇小說,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

表現了少年經歷了兩次失敗,但仍敢於拼搏的精神,同時也說明任何壹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鼓勵和支持。要敢於面對困難。

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樂觀、勇敢、堅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頂碗少年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只有在艱難困難中敢於拼搏,才能獲得成功。

5、《手指》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壹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壹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了壹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壹致,成為壹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麽強弱、美醜之分了”。

3. 文言文兩則 主要內容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現山東鄒縣)。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

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

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這段古文***有4句,有三層意思。第壹句是壹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這句話為下 *** 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壹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壹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

結果雖然壹同學習,後壹個比前壹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壹個比不上前壹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

聯系第二層可知,後壹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誌地學習才落後的啊! 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誌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誌,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壹斑。

讀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唯\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讀課文時的基調: 用懷著壹種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識的感覺去讀好來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 壹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

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

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註釋: (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壹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壹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

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妳。

寫作特點 :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

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壹現象的時候,壹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壹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麽。

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壹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妳知道的事情多呢?” 這則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兩個小孩問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太陽究竟什麽時候離我們近?”他們兩個,壹個認為太陽早晨時比在中午時看起來大,所以太陽在早晨時離我們近。

另壹個認為中午太陽比在早晨時溫暖,所以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近,他們兩個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而且說得都很有道理,連孔子也不知道哪個是對的。 這是個看似簡單實際復雜的問題,不過,在今天,科學家們已完全能解答這個問題了,壹句話;日出日落時間和太陽的高度在壹年內不斷變化,而且隨緯度不同而不同。

1955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教授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並發表了論文《太陽與觀測者距離在壹日內的變化》。 以北京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陽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遠,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陽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遠。

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午、晚相等。這是1954年的時候計算出來的,可以適用100年,100年以後,會相差壹天。

由此可見,這麽復雜的問題,對於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了。不過古人這種善思、好問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沒有思考就沒有探索,我們相信不論探索有多艱難,計算有多繁雜,只要經過壹代又壹代人的努力,。

4. 六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的第壹課“文言文兩則”的主要內容

壹篇是《學弈》另壹篇是《兩小兒辯日》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壹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壹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壹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壹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壹個人壹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壹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壹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