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太監”壹詞被解釋為“宦官”,“宦官”壹詞被解釋為“君主時代宮廷內侍奉帝王及其家屬的人員,由 *** 後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監。”也就是說,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宦官”與“太監”等同。同樣,各種古裝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見到將兩者混用的情況。
但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並不完全是太監,太監也不能等同於宦官。
01 宦官
“宦”,本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來稱呼古代服侍皇帝及皇後、嬪妃等和掌管宮中壹切事務的男性官人。有時也被稱為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早期的宦官中既有被割除生殖器的閹人,也有生殖功能正常的士人。比如《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皇後近侍大長秋“或用中人(閹人),或用士人。”直到東漢時,由於“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後漢書·宦者列傳》)這時閹人才與宦官等同起來。
02 太監
“太監”中的“監”字原是壹個會意字,意味在盆水中照視自己容顏,引申由考察、督察之意。早在黃帝時代就設有“大監”壹職,負責“監於萬國”,“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史記·卷壹·五帝本紀第壹》)隋煬帝以後,“監”成為 *** 機構的名稱,比如長秋監、 *** 監、國子監等,其中長秋監就是宦官機構,為原內侍府的改名。
雖然在此時的許多機構中都設有“太監”壹職,但這些太監有的“選世家名臣子弟為之”,也有的“參用宦者”(《元史·百官誌》),甚至有時也被作為壹種女性的職官。比如北魏正光元年十月《劉阿素墓誌》中寫道:“大魏正光元年,歲在庚子,魏宮內大監劉阿素墓誌銘。監諱字阿素,齊州太原人也。前使持莭、齊州刾史劉無諱之孫,前太原太守劉頒之女。”其中被稱為“大監”就是劉頒之女劉阿素。
03 宦官與太監合流
明朝時,設立了龐大的宦官專任機構“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二十四衙門”(《明史·職官三》),在這二十四衙門中,都設有掌印太監壹員,為宦官所掌。所以,到了明朝時,太監才都由宦官充任。
雖然此時的太監壹定是宦官,但宦官並不都是太監。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壹定品級的高級宦官。比如《明史·鄭和傳》中記載:“鄭和……初事燕王於落邸,從起兵有功,累報太監”,鄭和自少年時便受 *** 服侍於燕王朱棣左右,假如宦官本身就與太監是壹個概念,又何必因從起兵有功又被拔擢為“太監”呢?
雖然此時也有的人為了恭維討好壹些低級宦官將其稱為太監,但那畢竟只是壹種私下的諛稱,而非所有宦官的正式稱謂。
直到清代,宦官與太監才完全被等同。清初曾“按十三衙門給太監品級”(《清史稿·職官五》),所有宦官不分普通宦官與太監,而分大太監和小太監,大太監、小太監有統稱為太監,宦官與太監便混為壹談了。
所以,其實只有在清朝,“宦官”等同於“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