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仁勇的國語詞典是:智慧、仁德、勇敢。儒家思想中認為君子所必須具備的三種德性,有「三達德」之稱。結構是:智(上下結構)仁(左右結構)勇(上下結構)。註音是:ㄓ_ㄖㄣ_ㄩㄥˇ。拼音是:zhìrényǒng。
智仁勇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儒家提倡的三種德行。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軍人精神三要素。
二、引證解釋
⒈儒家提倡的三種德行。引《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用同“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⒉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軍人精神三要素。引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第壹課:“所謂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軍人精神三要素。能發揚此三種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國。”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第五課:“_軍人精神_第壹之要素為智,能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然後左右逢源,無不如誌。第二之要素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則在實行三民主義第三之要素為勇。軍人須有技能,始足應敵,而又須明於生死之辨,乃不至臨事依違,有所顧忌。”
三、網絡解釋
智仁勇智仁勇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種德行。孫中山認為是軍人精神的三要素。
關於智仁勇的成語
求仁得仁大智大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關於智仁勇的詞語
智名勇功智勇雙全智勇兼備智勇兼資智水仁山智勇兼全
關於智仁勇的造句
1、民國三十三年建的“智仁勇”樓曾是博平縣立簡易師範學校。
2、壹方面,無“誠”,智仁勇諸德便只流於壹種外在的“行”,而非實有諸己的“德之行”,故“誠”實規定了諸德之為德的本質的特性。
3、以“智仁勇”為校訓,確立校旗、校色。
4、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5、來自五湖四海的國際部師生也秉持著同壹種“智仁勇”的匯文精神。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智仁勇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