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判定。
1、政治上:國家政權是掌握在無產階級的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的手中,政府奉行的政策是主要維護無產階級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權益還是主要維護資產階級統治階層的根本權益,此二者是判定社會性質的標準。
2、經濟上:生產資料是以公有制為主體還是以私有制為主體是判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準。
3、文化上:國家和社會是倡導維護人民群眾切身權益的文化習慣還是倡導符合資產階級統治利益的“社會階層文化”和“貧富差異文化”,各種腐朽思想和文化是否受到批判和摒棄是判定兩種社會性質的標準。
資本主義:
壹、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稱為資本主義。
二、資本主義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封建社會是地主將土地租給農民播種,租期內土地由農民掌控,但要定時向地主交地租和其它稅。資本主義改為農業工人到農業資本家的農場幹活,之後拿錢離開,不掌控土地。資本主義裏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是雇傭關系。資本主義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並無準確定義,不同經濟學家有不同定義。壹般而言資本主義是壹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制度,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借助雇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創造的價值分為五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資本主義制度裏,商品和服務借助貨幣在自由市場裏流通。投資的決定由個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按照理性來假設在社會規則中獲取利潤最大化。
三、現在幾乎所有資本主義經濟體都是混合型經濟體,即綜合了自由市場、國家幹預、某種程度上的經濟計劃的經濟體。資本主義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這壹發展模式形成了資本家雇傭工人和白領進行生產的情況,當代社會下資本主義公司股份制的實行使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大眾手中,這樣資本不斷的社會化,這壹情況也不斷發展和改進,現今資本主義在不斷的社會化過程中進行自身進化和升華,使資本主義更有力的推動經濟市場。
四、在許多語言中,貨幣的名稱以及某些經濟學裏所用的術語至今仍然保存著它們與動物買賣及原始貿易在詞匯上的聯系,譬如“fee”(費)是從高地古德語中的“faihu”(牛,錢)壹詞衍生而來,“rupee”(盧比)是從梵文中的“rupya”(銀)壹詞衍生而來,“buck”(壹塊錢)原指壹種鹿皮,“pecuniary”(金錢的)是從拉丁文中的“pecu”(壹個人的牛群及羊群)壹詞衍生而來,“stock”(股票)是從英文中的“livestock”(牲口)壹詞衍生而來,“peso”(比索)是從梵文中的“pashu”(牛)壹詞衍生而來,等等。 “Kapitalist”壹詞在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發表的《***產黨宣言》裏第壹次出現,不過,宣言裏並沒有出現後來德語裏與“capitalism”同義的“Kapitalismus”壹詞。第壹個使用“capitalism”壹詞的是英國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他以此表示大量資本的所有權,而非壹種生產制度。
五、變化
辭典裏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總是不斷改變。例如,1909年出版的《世紀辭典》(CenturyDictionary)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是:
擁有資本或財產的國家;和對於資本的占有。眾多資本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以及,對於大量或聯合的資本的權力或影響力。至於當代的定義,或許是因為受到了19世紀的哲學和意識形態爭論的影響,則將其定義為壹種“經濟制度”(如同宋巴特和偉伯使用的)。例如梅裏厄姆-韋伯斯特詞典裏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壹個由個人或公司擁有資本財產的經濟系統,經由個人的決定進行投資而非經由國家的控制,以及價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場所決定。”不過,英國1987年版的《牛津英語辭典》將其定義為:“占有資本的狀況;資本家的身份;擁護資本家存在的制度。”這與美國辭典的定義差異也或許是因為意識形態和詞源解釋不同而造成的。
六、基本特征
1、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2、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壹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盡量少。
3、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4、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用雇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5、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征,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壹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6、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7、根據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七、資本主義的標誌之壹: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壹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壹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八、他們以壹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占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壹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裏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九、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的原因: 資本家制定的制度主要是維護資本家自身的利益;而社會主義是由無產階級統治,無產階級制定的制度也主要是代表著無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無產階級的利益顯然是存在對立的,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並非對立的。而在乎於執行的人怎麽去做。資本即是社會,社會即是資本。最終目的都只有壹個。
十、社會主義(socialism)是壹種社會學思想,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的概念在西歐廣為流傳,發展出不同分支。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發展出了他們的理論體系,亦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向***產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形態。
社會主義:
壹、社會主義的最初形態是空想社會主義,時間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30—40年代,其影響幾乎遍及歐洲,並達於美洲。[1]社會主義最早產生於英國。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撰寫了壹部《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 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由此莫爾而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2]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是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的現實前提。16世紀的西歐,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勞動分工的細化,促進了商品生產;新航路的開辟,新大陸的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在這些因素***同作用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方式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形成;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兩極分化速度加快,資產者和無產者兩支新生的階級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卡爾·馬克思和弗裏德裏希·馮·恩格斯在《***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壹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1]
三、緊隨英國之後的,是法國、德國等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從簡單協作手工業到工場手工業,再到大機器工業階段,期間經歷了地理大發現、德國宗教改革、法國啟蒙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有力催生和促進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並綿延經歷了不同階段。特別是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關系,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然而,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廣大勞動群眾處於新的枷鎖之中,仍然是政治上無權,經濟上更加貧困。資本主義社會活生生的現實,打破了啟蒙學者對這個新社會的華美預言,無異於壹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在那個時代,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大衛·科波菲爾》等作品,都以辛辣尖銳的筆法,無情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貪婪、兇殘,描寫了下層民眾的悲慘處境,反映了勞苦大眾的抗爭。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改變社會現狀的願望和要求日益強烈。[1]
四、空想社會主義是適應早期無產階級渴望改變現狀的需要產生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利益根本對立的兩大階級,它們從壹開始就存在著矛盾與鬥爭。最初,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鬥爭是表面的,他們並不理解資本主義的本質,不理解自己遭受剝削和奴役的真正原因,他們采取的鬥爭方式,多是本能的反抗和消極的抵制,往往把工廠和機器視為貧困的根源,采取破壞工廠、搗毀機器的行動。這些行動表明,當時的無產階級還非常幼稚,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鬥爭的序幕從此拉開了。在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發展狀況下,不成熟的無產階級渴望改變自身生存條件的需要,導致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來。”[1]
五、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的直接思想材料。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壹些代表人物掀起了壹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即啟蒙運動。他們運用理性論的思想武器,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這種制度的宗教神學進行猛烈批判。啟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做好了輿論準備,而且促進了現代無產階級先驅者意識的覺醒。18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如讓·梅葉、摩萊裏、馬布利、格拉古·巴貝夫等,就深受啟蒙運動思想家的影響,他們的著作中充滿了“理性”、“平等”、“公平”、“正義”、“和諧”等詞句。19世紀初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也受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恩格斯指出,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壹步的、據稱是更徹底的發展。”[1]
六、世紀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是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頂峰的時期,其主要特點是:批判矛頭直接對準資本主義制度;理論上提出了經濟狀況是政治制度的基礎,私有制產生階級和階級剝削等觀點,並用這種觀點去分析歷史和現狀,從而預測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在設計未來社會藍圖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苦修苦煉的禁欲主義,使社會主義成為壹種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1824年羅伯特·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下1214公頃土地,開始新和諧移民區實驗,但實驗以失敗告終。[3]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