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哲學範疇的意識是什麽?

哲學範疇的意識是什麽?

毫無疑問,在了解哲學史的含義之前,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什麽是哲學。然而恰恰在

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哲學流派,不同的哲學家,卻各自有其不同的規定,很難達成普遍的***識。壹門歷史如此悠久的學科竟然在最基本的規定上無法形成統壹的意見,難怪人們要對哲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這實在令研究哲學的人感到無地自容。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最壹般的意義上將哲學規定為“理論化的世界觀”,並且通過哲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它的地位。

在人類精神的意識形態領域中,哲學是壹門非常特殊的學科,我們可以把哲學同科

學和宗教作壹番比較。就哲學與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系而論,哲學似乎居於這兩者之間。壹般說來,科學源於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訴諸於理性而以自然為其認識的對象;宗教產生於人類精神“終極關懷”的理想,亦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無限的精神層面上關註人類的來源與歸宿,它訴諸於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為其信仰的對象。至於哲學,它壹方面象自然科學壹樣訴諸於理性,但又象宗教壹樣,以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作為其希圖實現的理想,如果說宗教是信仰的世界觀,那麽可以說哲學就是理性的或理論化的世界觀,這就凸現出了哲學不同尋常的特殊性。哲學的這壹特殊地位無疑是它的“長處”:科學只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而無法解決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和目的以及世界觀等等問題,而這正是或應該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宗教雖然以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為目標,但是由於它以信仰為前提和基礎,因而缺少理論的力量和理性的普遍性。然而,哲學的這壹“長處”恰恰也是它的“短處”:哲學以理性為基礎,但是卻由於其對象的緣故而不具備科學的確定性即所謂的“科學性”;哲學以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為對象,但是由於它主要以理性的方法為認識手段,而這種手段難以通達終極關懷的境界,所以又不如宗教信仰那樣自有其方便的法門。於是,當哲學試圖成為象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的時候,它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從詞源上看,哲學在古希臘語中是philosophia,本義是“對智慧的愛”或“愛智

慧”。就此而言,哲學家應該是最謙虛的人,他們主張“愛智慧”而不自詡為“有智慧”,因為他們明白有限的知識與作為人類精神之無限的理想境界的智慧是不同的:知識可以占有,而智慧則只能熱愛。然而,在人類求知本性的驅使下,尤其是在自然科學發展的激勵下,哲學家們用了2000多年的時間企圖將“智慧之愛”變成“智慧之學”,致力於使哲學成為象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甚至成為比自然科學更科學的科學,並且成為壹切科學知識的基礎。當然,由於這壹理想違背了哲學的本性,因而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追根尋源,西方哲學之所以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與它之所以能夠繁榮昌盛、蔚

然大觀壹樣,都是出於希臘哲學的求知本性。對希臘人來說,哲學首先表現為對知識的追求。 例如亞裏士多德就曾經指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由於好奇或驚異(thaumazein)而開始哲學思考的。他壹開始是對身邊所不懂的東西感到奇怪,繼而逐步前進,對更重大的事情產生疑問。壹個感到疑難和好奇的人便覺得自己無知,而壹個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的人顯然不是以某種實用性為目的的,而是為了知識而追求知識。因此也許壹切知識都比哲學更有用處,但是唯有哲學是真正自由的學問。顯然,求知、知識或科學在希臘人心目中的含義與後世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希臘人追求知識並沒有實用的目的,科學改造自然的功能則是近代以來才有的。然而,由於隨著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現實意義”越來越成為人們衡量知識的價值的標準,加之哲學對象的根本性使之被看作是人類知識大廈的根基,因此既然自然科學是普遍必然的知識,那麽哲學也可以而且更應該成為普遍必然的科學,似乎唯其如此才能與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相稱。

於是,希臘哲學的求知本性便逐漸演變成了西方哲學的“科學情結”。

然而,哲學的對象畢竟不同於科學的對象,因而哲學的問題也不同於科學的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不是“問題”而是“難題”。通常壹個問題總有答案而且有相對壹致的答案,或者說,壹般壹個問題只有壹個答案,自然科學的問題就類似於這樣的問題。但是還有壹類問題並沒有統壹的答案,或者說它們沒有壹致的答案,只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法,哲學問題就是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稱這類問題為“難題”。實際上,哲學問題都是壹些永恒無解、萬古常新的難題,哲學家們只能不斷地探索、尋求通達智慧境界的道路,但是卻註定了不可能獲得終極的答案。

哲學問題為什麽是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既然哲學問題是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我

們為什麽還要追問這樣的難題,並且企圖為之找到壹條可能的出路呢?

簡言之,原因就在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當人類從自然界中脫穎而出的時

候,他的生存活動不再僅僅依靠自然本能,而是更多地依靠理性,於是在人的面前就出現了有限與無限、相對與絕對、暫時與永恒、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之間的巨大矛盾,哲學問題便油然而生。因為他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又是有理性的存在,這就使他形成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達無限的自由境界的理想,哲學(包括宗教)就是這壹理想的集中體現。顯然,這個無限的自由境界在壹個人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現實地通達的,即使人類可以無限地延續下去也仍然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它是且只能是至高無上的終極的理想。這就是說,哲學問題是沒有也不可能有終極的答案的,盡管如此,人類卻又不可能不關心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對人類來說是性命攸關的。所以,哲學問題大多是壹些永恒無解但人類又不得不追問的難題。

當然,哲學問題並不都是與“終極關懷”(例如本體論或形而上學的)有關的問

題。在哲學中,尤其是在古典哲學中,後來逐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許多部門,它們的問題就是比較具體的,例如認識論的問題、邏輯學的問題、倫理學的問題、美學的問題、歷史哲學的問題、政治哲學的問題等等就是如此。不過,雖然這些問題不象本體論或形而上學的問題那樣抽象、普遍乃至超越經驗,但是它們作為壹些基礎性的或根本性的問題,同樣也是不可能獲得終極答案的。在某種意義上說,能否找到問題的答案幾乎成了壹種衡量的標準:哲學的各個部門其主要的問題只要能夠找到某種相對統壹的答案,它們就會從哲學中分離出去自立門戶,而留給哲學的都是壹些永恒無解的難題。

哲學問題不僅有歷史性,而且有時代的特點。壹方面就哲學這門學科而論,有壹些

壹般性的基本問題是任何壹位哲學家都必然會關註的,例如哲學的性質、方法和它的各個部門的主要問題等等,盡管他們對這些問題可以采取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甚至有時這些問題還會發生形態上的改變。另壹方面,由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產生了不同的問題,因而就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這些富於時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學問題。例如晚期希臘哲學以倫理學為主要問題,中世紀經院哲學以調和理性與信仰為主要的哲學問題,而18世紀法國哲學最關註的是啟蒙問題等等。哲學具有理想性的特點,它不僅關註終極關懷的最高理想,同時也關註現實生活的現實理想,例如在壹種歷史現實尚未過去的時候,哲學就從理想性的角度對之采取批判的態度,而當這壹現實行將過去的時候,哲學則以其理想性而參與塑造新的時代精神。既然社會歷史始終處在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之中,那麽哲學所關註的問題亦同樣處在變化之中。不僅如此,哲學問題本身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如果壹個哲學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那麽肯定是在某些方面存在著問題。而當壹個哲學問題獲得了某種解決的方式之後,這種解決方式本身又會引出新的問題。由此可見,當壹個人開始哲學思考的時候,他不僅要從歷史上繼承壹些普遍的哲學問題,而且要面對他所生活的時代的主要問題,同時他的哲學思考、他對哲學問題的解決又會產生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