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滂沱讀音:tì sì pāng tuó;意思:指雨下得很大的樣子,形容哭得很傷心。
出處:《南史·梁本紀》:“月中再設凈饌;每至辰拜;涕泗滂沱;哀動左右。”和《詩經·陳風·澤陂》:“有美壹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涕泗滂沱是壹個聯合式結構的成語,用作貶義,多用於書面語,壹般作謂語、狀語。
現代漢語詞典對“涕泗”的解釋是眼淚和鼻涕,對“滂沱”的解釋“雨下的很大,也用於眼淚流的很多”。放在壹起就是“眼淚鼻涕像下大雨壹樣,形容哭得很傷心。”既然說的這麽明白了,通行的譯文還都把“涕泗滂沱”翻譯為“哭的眼淚嘩啦啦”。
例句:
1、不知多少年後,那兒子回到家鄉,聽說母親已盼兒成山,涕泗滂沱,壹步壹跪,爬上山頂,以頭撞石而死。
2、張明涕泗滂沱地寫了好幾份檢查,才勉強過了關。
3、就在他涕泗滂沱、大放悲聲的時候,壹個聲音卻忽然在他背後道:“老蔡,今天的事兒,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4、蔡娟驚駭地叫他,拼命地搖他,可任她哭得涕泗滂沱了,費驍還是毫無反應。
5、回想起四十年前的生離死別,老人仍舊十分悲傷,禁不住涕泗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