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語八片的分區標準如下:
壹、晉語核心三片(具有獨特的白讀系統,文讀同晉語北部三片):
並州片:平、上、去、陰入、陽入
呂梁片:
(1)汾州小片:陰平、陽平、上、去、陰入、陽入
(2)興隰小片:陽平、上(=陰平)、去、陰入、陽入
上黨片:
(1)潞安小片:陰平、陽平、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2)沁州小片:陰平、陽平、上、去、陰入、陽入
二、受官話影響很大的三片北部晉語:
五臺片:陽平、上(=陰平)、去、入
大包片:陰平、陽平、上、去、入
張呼片:平、上、去、入
三、晉語同中原官話爭議的兩片:
誌延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陰入)、(陽入)
邯新片:陰平、陽平、上、去、 (入)
(1)獲濟小片:不分尖團
(2)磁漳小片:分尖團
四、中原官話汾河片:
平陽小片:陰平(陰入並入)、陽平(陽入並入)、上、陰去、陽去
絳州小片:陰平、陽平(陽入並入)、上、去(陰入並入)
解州小片:陰平(陰入並入)、陽平(陽入並入)、上、去
2007-8-28 21:26 回復 222.132.122.*2樓晉語
晉語概述
1986年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同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裏首次把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李榮先生提出的中國第十大漢語方言“晉語”列入,從此晉語脫離了“官話”(俗稱“北方話”),成為與官話、吳語、粵語、閩語、湘語、贛語、徽語、客家話、平話相並列的壹大漢語方言。
晉語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萬(86年是4600萬),其中山西約2000萬(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運城話和臨汾話屬於關中系統)、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萬,陜北有300多萬。晉語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聲,這和北京的官話很不相同,晉語比北京話的語言特點古老很多,有學者戲稱之為“北方話中的山裏話”。
經過學者研究,漢代的揚雄《方言》中把西漢方言分為13類:壹,秦晉;二,鄭韓周;三,梁、西楚;四,齊魯;五,趙、魏之西北;六,魏衛宋;七,陳、鄭之東郊,楚之中部;八,東齊與徐;九,吳揚越;十,楚(荊楚);十壹,南楚;十二,西秦;十三,燕代。
很多學者都把上面提到的“秦晉方言”(漢代普通話)作為晉語的源頭(包括喬全生先生、陳慶延先生),其實這是錯誤的——上面的揚雄所說的“晉”只指現在的晉西南地區“晉國發祥地”,這壹地區就是漢代的河東郡(漢代屬於司隸,歸處於秦地的中國都城長安直接管轄,與山西大部不在壹個行政區內,而與秦地的聯系更加密切)。
真正的晉語前身應該是上面提到的“趙、魏之西北方言”,今天的晉語區域除了少數地區(晉西、陜北、鄂爾多斯)屬於魏國西北部的西河郡,大部分地區幾乎正好和戰國時的趙國吻合!趙國第壹代都城在晉陽(太原,並州片),第二代都城在中牟(“河內”地區,邯新片的河南部分),第三代都城在邯鄲(邯新片的河北部分),趙國滅中山國後得到河北西部地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林胡、婁煩挺進晉北、內蒙中西部設雁門郡(大同、張家口、烏蘭察布壹帶)、雲中郡(呼市、包頭、晉西北),秦趙長平之戰前夕晉東南原屬韓國的上黨郡也並入趙國(這壹地區就是現在的上黨片)——這和今天的晉語區版圖是完全壹致的!
漢代以後,除了邯鄲、代郡以外,趙國土地仍處於壹個行政區內——這個行政區就是漢代十二刺史部之壹的“並州”,並州轄有九郡:太原郡(太原,轄山西西部)、上黨郡(長治,轄晉東南)、西河郡(準格爾,轄鄂爾多斯東部、山西西部、陜北東部)、雁門郡(右玉,轄晉北、內蒙中部)、雲中郡(托克托,轄呼市、晉西北)、五原郡(包頭附近)、朔方郡(杭錦旗,轄內蒙西部)、定襄郡(和林格爾,由雲中郡分出、轄呼市、朔州交界壹帶)、上郡(榆林,轄陜北),基本上就是現代的晉語區分布。
從戰國的趙國到漢代的並州***有七百年,漫長的歷史時期是這壹地理區域產生了相同的文化和語言,所以揚雄《方言》中就有“趙、魏之西北方言”(不妨簡稱之為“趙方言”、“趙語”),這應該就是現代晉語的祖語。王臨惠先生《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認為晉國方言(古晉語)源於晉西南的河東地區(晉國發祥地),後來經過北上占領狄人土地並經過“三家分晉”後,由於趙國遠離晉國本土,久而久之趙方言從晉方言(河東晉語)裏分化出來而獨立形成“並州晉語”(現代晉語的遠祖),而河東地區由於長期被長安直轄導致“河東晉語”被迫與秦國方言融合“秦晉方言”(現在晉西南運城、臨汾仍講類似於陜西關中話的方言)。
漢代滅亡後,出現了三國、十六國、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五胡亂華”,這壹時期古晉語的記載幾乎為零。這壹時期中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人口流動也很快,揚雄所記載的13種方言大多消亡了,但古晉語仍堅強的生存著,因為有以下記錄——顏師古《刊謬正俗》裏記載了隋唐四大方言是吳楚方言、“山東”方言(燕方言)、“太原”方言(趙方言)、“關中”方言(秦隴蜀方言)。
晚唐、五代雖然對晉方言記錄很少,對關中長安方言記錄得很多,因為秦晉方言具有相似性,我們仍能看出壹些晉語音系的演變,就是陽聲韻的鼻韻尾大量脫落。
宋代晉語就有了自己的直接音系記錄——《番漢合時掌中珠》,《掌中珠》本是西夏國統治民族黨項人編的西夏國境內漢語方言與黨項語的對譯詞典。本世紀隨著西夏文的破譯,裏面的漢語方音也被破譯出來,我看過詳細資料,發現與西部晉語的白讀高度對應,而且顯然是壹種高度不同於當時漢語***同語(《平水韻》)的壹種方言。那麽晉語區被西夏國統治過嗎?對,西部晉語區(陜北、鄂爾多斯)長期被西夏國統治著,是西夏國的腹心地帶。
晉語之所以在古代就是獨立方言有以下證據:喬全生先生指出晉語平聲不分陰陽(這是並州片、張呼片的特征),至少在八百年前就和官話分道揚鑣;溫端正先生認為晉語(指並州片、呂梁片、上黨片)入聲分陰陽,所以晉語獨立而江淮官話(入聲不分陰陽)不獨立;侯精壹先生更提出十點證據,在此不再贅述。
另外,晉語古代就是獨立方言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東部晉語白讀古全濁聲母不論平仄壹律不送氣,這和閩語、越南語、平話、湘語文讀、膠遼官話(古“齊東野人之語”被北方官話同化後形成的官話)是壹致的,和官話、吳語、粵語、客家話、贛語、徽語都不相同。
通過比較晉語與宋、元官話入聲的源流、演變以及知組、精組、莊組、章組的歸並,發現晉語入聲韻的歸並也和北京官話早在宋代就已分家,知組、精組、莊組、章組的歸並最晚在元代就已分家。
還有就是晉語不分尖團的時間比北京早,明清交替之季的太原名儒傅山就已指出當時太原話開始不分尖團,而清初反映北京話的《五方元音》裏北京話還是分尖團的。所以這點應該是晉語影響北京官話,而非北京官話影響晉語。
方言
晉語可以進壹步分為下面八支∶
並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
呂梁方言∶分布在山西西部與 西北部。
上黨方言∶分布在山西南部。
五臺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
大同-包頭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
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北部與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
邯鄲-新鄉方言∶分布在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
誌丹-延川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