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我讀文言文散文

我讀文言文散文

1. 以“我讀文言文”為題寫500字左右的作文

從小學起,我們便開始接觸文言文,但那時只是“小和尚念經”般搖頭晃腦壹陣。真正開始學習文言文後,我才覺得感觸頗深。

文言文裏,我看見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背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守著壹片內心的寧靜,向往那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讓人們的心也隨之壹次次褪去冗雜,沈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許多美景於他們的筆墨之中。酈道元的《三峽》,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為我們真實的再現了那些驚心動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聳峙,壹切的壹切,似乎美得無以言表,卻真切地印在白紙之上。文言文是話中的畫,所有的畫也都展現在話中。交相輝映,讓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壹句壹句的“話中畫”襯得五彩斑斕。

可是,無論文言文語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卻仍讓人覺得學著不容易。

也許是為了積累,課本中每篇文章幾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規律和用法畢竟和白話文不同,有時讀起來都很吃力,更何況要背呢?另有壹點,雖有言道“濃縮的都是精華”,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太深,讀了好幾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寫景,還是爭貶時潮。

不論美還是難,卻也是有趣的。有時在這裏看見壹個“之”字,表示“什麽什麽的”,可是在另壹處就說不通了,於是馬上想另壹種解釋。如此反復幾次,竟悟出了幾點規律。有時能自己讀懂壹篇文言文,噫!良多趣味。散文的揣摩重在體味情感;小說的揣摩要從細節入手;戲劇的揣摩重在矛盾分析;而詩歌的揣摩重在意境玩味。文言文中所要表現的思想內涵雖較難懂,但只要稍得點撥,便能找到文中妙處,亦會感嘆:古文之美,古韻之雅,莫能及也。還有那許多田園情趣奇聞軼事,只要三五筆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壹幅幅豐富多彩的歷史長卷,或詼諧、或深邃、或簡約、或豪放,總之文言文能夠讓人在文字的苗圃裏采擷更多,有時甚至會流連忘返。

文言文,“讓我歡喜讓我憂”。我學文言文,體味到的樂趣亦比困惑多得多。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這只言片語中體現,意味深長,常常讓人感慨萬千。

2. 以“我看文言文”為副標題寫壹篇400字的作文

諸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將唐代的遊記推向高峰,被稱為山水文章之祖.其時因提倡新政失敗,坐王叔文黨而獲罪被貶謫至永州的柳宗元,親友皆與之斷訊,仿佛被世界遺棄,這個敏銳的文人看到永州這偏僻之處亦被世界遺忘了的山水,不禁感同身受,遂興發親切感,山水成了他投射心情的對象.壹日,至小丘西小石潭,看到潭水清冽,不免心樂之,看到魚兒似與遊者相樂,但看著看著,又勾起他寂寥的情緒,最後悵然而去.《小石潭記》寫著:「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這壹小段看似輕描淡寫的文字,卻是幾經折騰的人生經驗,凝結而成最精簡也最有力道的字句.孩子們讀古文,在年少時未必能領悟其中心思,但行過悠悠人生路,再次重逢,便成為心情及際遇的最佳註腳,嘆賞之外更有無限溫暖,古文字句就這麽準確地撫慰了壹個寂寥惆悵難言的生命.。

3. 我看課外文言文為題寫壹篇作文

閱讀春夏秋冬,我學會了欣賞春的柔美,夏的炙熱,秋的深沈,冬的哀思;閱讀小溪的奔流,我學會了欣賞愛拼才會贏的果敢;閱讀時間的流逝,我學會了欣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那份感嘆……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品味,在品味中欣賞.閱讀書籍,欣賞的主旋律有智慧的書,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瑩,斧鑿般的犀銳.閱讀過《巴黎聖母院》後,妳不會再厭棄卡西莫多的醜陋,而會欣賞他的真誠;閱讀過《紅樓夢》後,妳不會再嫌棄黛玉的無病 *** ,而會欣賞她多愁善感的情懷;閱讀過三國後,妳不會再怒斥曹操的奪權,而會欣賞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魄力……“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請閱讀它,思考它,品味它,欣賞它.伏爾泰說過:“時間真是壹個謎,最長又最短,最快又最慢,最能分割又最寬廣,最不受重視又最珍貴,渺小與偉大都在時間中誕生.”的確,我們應該懂得時間俄的珍貴,否則,怎麽會有海倫的給我三天光明的浩嘆?怎麽會有非洲大陸上倒計生命的習俗?怎麽會有托馬斯失去愛妻後的遺憾?那麽,請記住,最大的浪費是時間的浪費.珍視時間,閱讀時間,思考時間,品味時間,欣賞時間.人們常說“鳥美在羽毛,人美在靈魂.”內在美,是我們值得閱讀,欣賞的.雞胸駝背的孔子為何能贏得今人的敬仰?因為他作風美.而身為中國四大美男之壹的汪精衛為何遭今人的唾棄?因為他是賣國賊.我們追求美,追求內在美.讓我們閱讀美,思考美,品味美,欣賞美.記住: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在閱讀中欣賞,不是壹種形式,而是壹種態度;不是壹種行為,而是壹種對話;不是壹種模仿,而是壹種感悟.讓我們在清晨打開窗戶的那壹刻開始閱讀,欣賞……自己改壹下開頭結尾!縮寫壹下就行了。

4. 文言文《猿說》的翻譯我沒看懂,到底講的是壹個什麽故事.註:不要

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誌,作者著意描寫某壹物象的某壹特點,借此表達思想觀點,文中的物象特點與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壹致性.如:宋濂《猿說》:武平產猿,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猿子猶奇,性可馴,然不離母.母黠,不可致.獵人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灑已,氣絕.獵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每夕必寢皮乃安,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嗟夫!猿猶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這壹篇短文,借猿的壹系列表現,表達了“猿猶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的主題,形象生動而道理顯豁.感情.幾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滿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則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來抒發感情,叫間接抒情.在這方面,作者主要通過“辭色”中的褒貶.冷暖來表達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說》,從“毛若金絲,閃閃可觀”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猿的喜愛,從“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灑已,氣絕”中,可以體味到作者對猿母愛子行為的歌頌與崇敬,從“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每夕必寢皮乃安,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中,可以感知猿子對母親的親近.孝敬之情;而從“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領會到作者對獵人的痛恨.鄙視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調的詞語,讓人讀來產生壹種悲劇性的震撼.閱讀散文,我們應從“辭色”即“褒貶.冷暖”四個方面細加體察,把握作者的感情.。

5. 以“我學會了閱讀文言文”為題寫壹篇500字的作文

親,妳好,妳可以把作文中的《韓非子》改成妳學過的文言文我真正學會閱讀文言是在學《韓非子》四則的時候。

老師讓我們把四則的全篇翻譯寫在壹張紙上。我接到這個任務時,慌了手腳,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開始讀第壹則,怎麽也讀不懂。 “這則講的是什麽?我怎麽會讀不懂呢?再翻譯壹遍。”

我這樣反復想,反復譯,還是理解不了它的含義。我越來越急躁,開始左顧右盼。

大家好像都沒開始寫,可是我寫字速度慢,萬壹他們都寫完了,我才寫道壹半怎麽辦呢?我正要開始動筆寫,突然發現左邊同學已經寫了壹半了,頓時,我的大腦壹片空白。不行,必須要寫了。

我著急了,筆不停地寫著,顧不上欣賞自己的字,顧不上看他人的速度。寫著寫著,似乎明白了前半段的意思,原來是學駕馬車啊,比賽的結果怎麽樣?果然,徒弟還是輸了。

我發現我越翻譯就越理解,文章變得越來越簡單,原來不會的現在我都懂了。突然,我停住了書寫。

“凡”字不懂是什麽意思。怎麽辦?忽然,我想起來自己帶了本詞典。

我開始查找“凡”。有這麽多解釋。

“壹般駕馬最重要……”,不太通順。“平常駕馬最重要……”,不行。

雖然還說得通,但總覺得不大好。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大概”,這個應該是正確的,因為他本來也不太肯定,而且還帶有壹些謙虛的成分。

我在書上標記好,又開始繼續寫。 等寫完這則的翻譯,我恍然大悟,原來是要講這樣壹個道理:如果賽馬時總想著自己超過別人,別人超過自己,自己的名次如何,就算技術再精湛,也不能同馬協調好,自然會輸掉。

接下來的幾則,我也這樣。“邊寫邊理解,不會查字典”的這十個字,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至少對我自己還是很適用的。

在閱讀文言文的第壹步就是認真把其翻譯成白話文,乍壹看,容易啊!可當妳翻起來時會異常困難,此時,我們就應該借助古文字典,資料來翻譯,但仍要註意某些介詞,代詞等。代詞必須弄清楚代指什麽,而有時名詞也要註意,因為它們常常由名詞變成動詞,大家壹定要靈活運用哦。

6. 文言文散文怎麽寫

樓主妳好,關於古體散文的發展歷程我就不說了,在網上可以搜索得到。其實不管是白話散文還是古體散文,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所想表達的思想,但古體散文多了壹份講究,即語言上的優美,有韻味,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又不是像賦那樣壹味的追求辭藻的華麗、對仗工整。古散文大多是駢散結合的,乍看如古賦,其實不然,因為它比古賦更容易讓人看懂,個人的感情融入很重要。下面是我曾寫過的壹片古散文《遊黃鶴樓記》,被收錄於由中國散文學會創辦的《當代寫作》之中,本人也有幸在不久前申請加入了中國散文學會和中華詩詞學會。

己醜仲夏,擇天朗氣清之日,遊黃鶴樓。匆瞥而歸,應愛姐之迫,閉目思忖。須臾,遂拾筆塗此拙作以記之。

漢水疲乏,投於長江,互滲互融,洶湧奔騰,無涇渭清濁之嫌隙,承華夏兼容之博懷。

割現三鎮,山水相映,草木蔥蘢,舟楫鱗櫛。近卻止步,仰而觀之,展檐如欲飛之鶴,棲矗蛇山之巔。沃水滌其清秀,日月增其靈華。千年毀興屢屢,雖其制有所變改,而雄偉未遜往昔。

置身其內,似仙幻遊,壁畫楹聯,雅致脫凡,古韻溢然,疑時逆返。輕踏木階,斂氣而上,憑吊古賢,悾悾悼亡。子安遺鶴於壁,報暢飲美酒之恩;太白左遷經此,嘆仕途跌宕之憤;崔顥詩題黃鶴去,孰能與之競才思?騷客接踵不息,江水滾滾不竭,文人叩崇此地,似豪俠拜往長城。華裝綷縩,和清風搖葉之微聲;鴻儒咳吐,逐江水推浪之璧珠。未經弄璋之雅趣,得於鐘靈成毓秀。

攀高登頂,雌霓可觸,樓宇峻挺,憑欄騁目。濤聲鳴濺,喚古之雄魂;楚天袤闊,容今之粟渺。隔岸晴川,抵訪蒼穹,不見炊煙裊裊,但聞蟬語嘈嘈。向東之水何時停?臥盤之山何日平?血淚註江續其源,骸骨埋石添其巒。壹世春秋數十載,怎與江山賽不衰?

嗚呼!乘黃鶴消入日暮,古今皆是此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