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若未知的世界讓人心生恐懼,我們是自我封閉,還是勇敢走出去?歐洲著名漫畫詩人夏布特最敏感憂傷的“慢鏡頭圖像小說”講述人類心底無法承受的孤獨和渴望擁有的自由: 茫茫大海上的壹座燈塔裏,住著壹位畸形怪人。
因為相貌醜陋,他自出生起就被藏在塔中,與世隔絕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舊詞典,是他認識外界的唯壹窗口,在每個孤獨的夜晚,點亮他想象中的世界。當他閉上眼睛、用手隨意指向壹個單詞時,那些荒誕離奇的畫面便接踵而來。直到有壹天,漁船上新來了壹位沈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別樣的方式,輕輕敲開了怪人心底緊鎖的大門。
擴展資料:
非常古老的燈塔中,以煤油燈作光源,由燈塔負責人手動操作發條裝置轉動集中光線的透鏡系統。透鏡系統常浮在水銀中防止摩擦。現代化的燈塔裏是電燈和發條裝置由外部供應電力,同時備有柴油驅動發電機操作,並且為燈塔負責人的生活提供電力。有些燈塔由太陽能發電供應電力。
如果要增強亮度,則需要非常大的透鏡,可能連燈塔也承受不了重量。菲涅耳透鏡(Fresnel lens)因而應運而生,它的設計使透鏡的重量和容量大大縮小而焦距距離不變。壹些燈塔,如在紐芬蘭的懷斯角燈塔(Cape Race)、夏威夷的馬卡佩燈塔(Makapu'u Point),使用另壹種由保斯公司(Chance Brothers)特別開發的佳帕哈迪宏透鏡(hyperradiant Fresnel lens)。
現代自動化的燈塔裏,轉動的透鏡由全方向的系統散發非常明亮的光線(不再是空間大才能收集更多光線)。